思政课连起“社会大课堂”

作者:本报记者 张博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21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到多次赴学校考察和师生交流谈心,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全国教育战线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彰显新气象担当新作为,多年来,各院校结合学校实际,不仅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思政大课堂,让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吸引力不断提高,而且各学子也在不断学习中对思政课有了更多的感悟。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次旦央吉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采访时就表示,通过各类形式多样、内容鲜活的思政课学习,不仅让她更好地了解了国情、民情,亲身感受到我们国家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科技创新等方面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澎湃动力,让她更加自信也充满力量。

  云南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学生郑涵蔡元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让他走进了祖国的广袤乡土,有幸见证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新时代农村发生的巨变,让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满满,增强了我们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学生杨熠在自己的课堂感悟中写道:“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我们只有拥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底蕴,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网络与新媒体的学生,我深感责任重大,只有在国际舞台上掌握话语权,才能让中国的强大为更多人所看到,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方式,将文化和思想传承下去,并将其发扬光大。”

  “作为新时代青年,上好思政课,即是思考‘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成为、怎么作为’的本质问题。作为与互联网相伴而生的‘数媒土著’,处在‘拔节孕穗’关键期的我们有着更开阔的视野与更强烈的独立意识,上思政课当有‘非学无以广才’的渴望、‘学而不思则罔’的自觉、‘行然后知之艰’的体会,才能‘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勇担民族复兴重任。”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2023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杨丹丹在学习感受中写道。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学生刘珂欣表示:“通过思政课的学习,不仅提高了我的政治素养,使我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社会发展现状,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更清楚了自己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和担当。”刘珂欣在感悟中提到:“作为一名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我深刻感受到思政课已经融入到我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课堂上,老师用生动的案例讲解思政课理论;课堂外,我跟随老师通过‘行走的思政课’,走进基层,走进社会大课堂,深刻感受榜样的力量。学院举办的穆青展、重走穆青路实践活动,也加深了我对穆青精神的理解,并立志要向穆青老先生学习。”

  “观看‘牢记嘱托践使命 行走中原看巨变’我获益良多,通过老师们亲切明晰的讲解,我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悟。同时,我在甲骨文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中找到了奋进拼搏的力量,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的足迹,我看到了大别山革命老区人民的艰苦奋斗,感受到了南水北调沿渠两线背后的‘人民力量’,感悟到了红旗渠精神的内核,体会到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此次授课内容丰富、意蕴深厚,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河南大学教育学部2021级教育学专业学生黄静亿在思政课堂结束后在学校公众号文章中分享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