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学院思政课建设“大家谈”

作者:本报记者 齐雅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21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传媒院校如何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如何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面对思政课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对话多家传媒院校专家学者,聆听他们对于思政课建设的想法。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浙江传媒学院的革命历史题材红色音乐剧《红船往事》。


  在中国传媒大学的官网,“理想·对话”系列朋辈思政课视频被放在显著位置。这个由中国传媒大学制作推出的思政教育视频,主打青春主基调,丰富采访话题,融入时下热点,展现青年科学家在生活中风趣幽默、热情亲切的一面,力求紧贴青年受众群体的心理世界,思青年之所想,问青年之所惑,答青年之所盼,可以说是一个兼具思想深度、成长温度、传播亮度的思政课。

  浙江传媒学院的革命历史题材红色音乐剧《红船往事》则选材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为传承“红船精神”而创作。浙江传媒学院发挥《红船往事》的社会影响力,将该剧打造成流动的思政课堂,该剧演到哪里就将“红船精神”传播到哪里。记者发现,浙江传媒学院师生近年来还参与创作了音乐剧《盛乐时代》《人民楷模都贵玛》《国之光荣》等优秀作品,让“红色传媒”理念深入人心。此外,浙江传媒学院还积极发动师生结合专业开展“音乐中的党史故事”文艺宣、讲、传、创、唱活动,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当下,思政课教育在传媒学院中开展得如火如荼。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许加彪表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传媒类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素质。传媒类专业教育处于新闻舆论工作的上游,因此,培养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把涵养政治品格放在首位,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铸魂,明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无论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如何变化,新闻传播学始终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学科,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传播教育的指导思想。”许加彪说。

  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胡言会认为,加强思政学习,提升人格修养、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做好新闻传播事业的前提,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同时,思政教育是传媒类专业教育的应有之义,不是外在于专业教育,而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精品内容生产的思想武器。另外,思政内容也是传媒类学生形成创意的重要源泉,不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传媒类专业学生创作作品的重要内容,而且以此为引领,将有助于提升作品的思想深度,形成作品的创意视角。

  “通过课程思政,传媒类专业教育更好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有助于培养出既有专业能力又有坚定政治立场的高素质全媒体人才。”在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温小勇看来,通过思政教育,传媒类专业学生更易深刻理解自己专业的重要性和价值,增强专业认同感;在学习中发挥创造性,进一步激发传媒类专业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传媒实践,有助于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促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厚植底蕴


  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逸夫传媒教育楼开展的“万众瞩目清凉山——记延安时期的新闻出版事业”专题展览。


  在高校教学中,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大思政课”的核心主体部分,它们同向同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高校的传媒学院对于二者的建设都十分看重。

  许加彪介绍了他们的几种模式,让课堂活起来,构建多维情境教学培养模式。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把部分课堂搬到反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进程的红色历史现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宣传实践现场和新时代社会变革发展现场,以延安为中心设立系列红色新闻教学基地,开办“万众瞩目清凉山——记延安时期的新闻出版事业”专题展馆,现场授课,形成融新闻史论、新闻实践、红色教育、国情教育为一体的教学过程;打造“学—研—用”全链条培养体系,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壁垒,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课堂延伸到实习实践中,每年组织学生400余人次前往陕西、甘肃、宁夏等多地实习实践,锤炼“四力”。

  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一方面开展有组织的“课程思政”教学与研究,发挥教研室的力量,将“铸牢”与教研室建设相融合,组织专任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另一方面在与外界合作共建课程时,优先选择党媒,借助党媒在思想领域建设的优势,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胡言会介绍,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封面新闻、四川省广电总局、四川省网络视听协会深度合作,开展专业作品制作实践,以此方式将学生与主流媒体拉近关系,进一步接受主流媒体潜移默化的教育。

  胡言会告诉记者,2023年上半年,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了西南民族大学“道中华·携手同行视频工作室”,目前已经由专任老师带领学生制作“道中华”系列视频40余件;学院每年组织“中国新闻大讲堂”的专业实践活动,夯实师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院带领学生参与成都大运会的新闻信息传播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专业实习工作,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感悟中国梦想、中国精神;学院还重视学科竞赛,在竞赛中融入正能量传播内容,以赛促建,以赛提质。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以问题为切入点,创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课程的“全场景”模式。例如,面对新闻学子就业专业匹配度低的问题,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在近年来的新闻学专业教学改革中,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内容细化为政治认同、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思政元素,嵌入到新闻传播理论和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实务课程。专业教研室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史教研室搭建合作,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将我国的国情、舆论环境、党的历史、科技发展、国际传播等主题融入对应的课程,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与对本专业的热爱,努力培养未来的新闻工作者。

  传媒类专业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和社会实践性,对此,温小勇介绍,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深度挖掘客家文化、宋城文化、阳明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建设传媒类专业思政案例资源库,教师选取与思政教育相关的案例、题材或话题,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课程。同时,学院还将思政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以实地走访、田野调研等方式走出去,到反映赣南苏区红色历史现场和新时代赣南苏区现代化变革的发展现场,去感悟党的百年事业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全媒体人才探路。


  培育具有国际视野人才


  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在成都大运会上参与新闻信息传播实践活动。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面对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的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必须认真审视并思考在全球化的新格局、全媒化的新形态和智能化新状态下,创新新闻传播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许加彪表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立足西部,面向国际,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传播教育的“定盘星”和“压舱石”,积极回应媒体融合发展的现实需求,把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规律,培养更多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

  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不断拓展新闻传播专业思政课建设的新领域。一方面,学院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学校的领导组织下,积极开拓国际传播,大力推进对外宣传的专业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知识视野;另一方面,学院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形成传媒业界、思政课堂、传播平台、学生家长的四方合作与联动机制,创新思政内容,开拓新形式,发挥家长的思政育人角色,力争取得新实效。胡言会向记者透露了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思政教育的进一步计划。

  未来,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也将依托现有文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多学科门类,以课程思政与新文科建设紧密结合为主线,紧紧围绕传媒属性,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多学科协同,深度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完善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课程思政学习效果,并通过多种举措,将思政教学成果展现出来,例如引导学生将思政融入作品创作、毕业设计。此外,进一步丰富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库,大力收集、整理和开发一批与传媒课程相关的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有力支持,并加强国际视野拓展,积极探索国际传播能力培养与传媒类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点,助力传媒学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