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的定位与市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20
图书的定位,就是编者对书稿读者群的界定。图书定位好了,编辑也就有了方向。
贯彻图书的定位,编者至少要把握好三方面问题:一是如何取舍书稿的内容,以使图书更准确地服务目标读者;二是如何安排图书的体例,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的内容;三是如何设计好封面,以使其更能体现书稿的意蕴。
内容取舍得当
服务目标读者
内容上的取舍,决定一本书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比如陶文鹏、郑园选编的凤凰出版社的《苏轼集》,它的前言简要介绍了苏轼一生的伟大成就和人格魅力,也是编这个集子的原因,并把他一生的文学成就归纳为3种形式,即诗、词、文。此文集也因此而分为这3个部分。这样,喜欢苏轼的人,通过这一本册子(21万字),就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了解苏轼文学成就的精华。与此相比较,由复旦大学教授朱刚导读的三秦出版社的《东坡集》收录了苏轼的337首词、164首诗、32篇文章,还有书法作品,排列顺序皆按创作时间前后,直接呈现苏轼的思想变化,并根据元代刻本《东坡乐府》《东坡乐府笺》《东坡长短句》进行了勘校。因篇幅较大,分为上下两册。《东坡集》是作者多年研究的成果,书中包括重修的苏轼年谱就是明证。
对比《苏轼集》和《东坡集》,不难发现,前者是一个普及性读本,而后者是一个研究性的成果。二者虽然都是关于苏轼的,但内容取舍都很明确:一个是让读者泛泛了解苏轼的,一个是让读者深入了解苏轼的。虽然研究性的《东坡集》在销量上比不过普及版的《苏轼集》,但这两本图书读者群的划定都很明确,因此都有不错的社会效益。《苏轼集》从2014年初版后,已多次重印;《东坡集》在京东上仅评价一项,就达到1000多条。这都是了不起的成就。图书内容取舍得当,市场自然会有积极反响。
完善编写体例
方便读者阅读
体例的安排,也是体现图书定位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人民出版社的《马克斯·韦伯全集(第17卷)》为例,从两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个方面是本书体例的完备性。本译著包括11个文件,除了“译后记”是为完善译著结构新加的外,原德文版有10个文件,分为文前、正文和文后三大部分。文前包括前言、符号与缩写、导言;正文包括“以学术为业”(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编辑报告”,二是“以学术为业”演讲稿)和“以政治为业”(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编辑报告”,二是“作者提示词原稿”,三是“以政治为业”演讲稿);文后包括人物索引、人名索引、主题索引、页码对照表、《马克斯·韦伯全集》的结构与编辑规则5个部分。前言交代了编这部书的缘起、所遇到的困难、资料的提供者等信息。导言提供文本的整理、主题及科学史和时代背景等信息,也述及某些特殊的编辑问题,比如关于韦伯的语言特点以及针对此特点德文编者的处理办法等。“编辑报告”提供了两个演讲的产生、发展和流传等信息,类似于对两个演讲的解读。
这些文件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的呢?以正文“以政治为业”部分为例。其实,当初译者交付的“以政治为业”译稿,只有“编辑报告”和“以政治为业”演讲稿两部分,没有翻译“作者提示词原稿”。但“以政治为业”的演讲稿,原书编者加了边注,这个边注用来专门说明演讲稿和提示词的关系。因为韦伯去演讲前,只是带了几页提示词去,演讲结束后,他在学生笔记的基础上又做了大量修改,成为本书所呈现的演讲稿,此演讲稿与提示词以及当天的演讲,都有出入。因此,假如没有提示词,本译本在结构上就不完整,“编辑报告”“作者提示词原稿”和演讲稿3个内容及其注释之间就无法呼应。
第二个方面是中译本如何保持原版的逻辑体系。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把原版的10个文件依样翻译,中译本也不是个严谨的版本。一是原版页码和译本页码完全不会一样,因此,“参照某页注X”这样的文字,就不能照搬。中译本做的技术处理是,“某页”编为“本书某页”,指德文原页码,即本书边码。此处加中译本编者注,这样就处理了全书注释的互释、呼应问题。二是译者痕迹。译者无论怎样尊重原文,译文都会有译者的学识、主观意愿的痕迹,因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创作。但要把这种创作客观地呈现给读者,需要两种方法,第一是加译者注,第二是加译后记。译者注可以把翻译中一些词的译法,以及因为国别和文化的差异而需要解释的概念做一些说明。译后记可以把贯穿在翻译中的想法和做法与读者做个交流。
一本体例完善的著作,本身就是卓越研究成果的展示,它是一个基石,可以使学者站在这个坚实的起点上,开启新的探索旅程。这是真正为研究者编辑的图书,也是研究者最爱的图书。
精心装帧设计
体现书稿意蕴
装帧对体现图书的定位同样重要。用图书的装帧来表现书稿的内涵是非常难的,因为装帧表达的是感受,不是实体性的东西,而这种感受不能是个体的,必须是本书的读者群和潜在读者群的感受,是要让他们产生愉悦感。重要的是,编辑要把这种感受传达给美编,让美编和自己产生共情,也因此,美编对编辑感受的心领神会就变得非常重要,也暗示了装帧设计的首要环节是美编人选的确定。
其次是用材料表达感受。需要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精装还是平装;二是材料的选择。精装和平装,有成本的考虑,也有与市场上同类图书相比较的因素。比如韦伯全集的装帧设计,会与规模大而重要的丛书相比较,如商务印书馆的《黑格尔全集》,力求更有特色。在材料的匹配上,做到大气、稳当、含蓄而不低调,采用有包封的精装,里封书脊用布加烫金,其余用特种纸裱壳。但如何让包封、里封和环衬的颜色更协调,就只能在现实中用不同颜色的纸来搭配,直到合适为止。这个过程,历时一年多时间。过程是非常艰辛的。
同时做好内容取舍、体例安排、装帧设计,一本书才算真的走出深闺,站到市场的舞台上。只有经过了这个艰辛的历程,长销书的市场才算稳当地站定了。因为,有价值的书,是必须经过炼狱一样的编辑之苦的。
(作者系人民出版社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