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英雄的故事从岁月暗影里浮出

——《回家: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纪实》出版背后

作者:刘铁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20

微信截图_20240520092503.png

《回家》责编刘铁丹


  4月2日,北京,置身2023年度“中国好书”颁奖现场,手捧沉甸甸的奖杯,作为责编,回想起《回家: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纪实》从立项到出版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我忍不住湿了眼眶。

  在此之前,《回家》已获诸多荣誉,先后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2023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2023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这些荣誉的获得,是对作者李舫创作能力的赞许,也是对辽宁出版人的褒奖。


  题材重大 立意深远


  辽宁是抗美援朝出征地,又是烈士忠骨安葬地。策划推出抗美援朝题材的图书,辽宁出版人责无旁贷。1950年10月,抗美援朝烽烟燃起,290万志愿军官兵先后参加战斗,特级英雄、一级英雄辈出,可歌可泣。近些年,抗美援朝题材的图书很多,但多是书写抗美援朝的战争历史或英雄事迹,讲述抗美援朝烈士遗骸归国故事的图书一直是空白。一寸山河一寸血,多少无名的伤痛、无名的牺牲,多少埋骨他乡找不到姓名无法回家的烈士,和战友一起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伟大的胜利。七十载斗转星移,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跨越,迎接烈士遗骸安然回家,让英雄的故事从岁月的暗影里浮出,在新时代终于变成了现实。

  《回家》这一选题就是以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安葬为切入点,回顾战争历史,探访中韩谈判,揭示和平主题,视角独特,题材重大,立意深远。选题立项后,谁才是最合适的作者颇费思量。经过认真挑选,我们找到《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作家李舫,她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曾出版《中国十二时辰》《大春秋》《纸上乾坤》《共和国年轮》等著作。

  初见李舫,是在她的办公室里。那次见面,我跟李舫讲了《回家》这一选题的意义,也讲了我和这一选题的渊源。我的大伯父就是一位志愿军战士,他因在铁原负伤导致终身无子女,视我如己出,为我起名“铁丹”,意在“铁血赴国难,丹心留后人”。从小大伯父就给我讲过很多以前当兵打仗的故事。大伯父跟我说过:“其实,英雄并没有想成为英雄。但是,遭受强敌入侵危难时刻,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不愿做奴隶,中国军人,他们的生命是和使命交织在一起的,为了祖国,为了让更多的人幸福、和平、安宁,牺牲都是不得已,是‘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家史是国史的缩影,在某种情况下,每个家庭的悲欢甚至比国史本身更能生动地反映时代。“回家”凝聚着家与国不可分割的血浓于水的故事。我对她讲:“为了国,也为了家,我想请您写《回家》,这本书要有历史的筋骨,有人情的血肉,写出‘回家’的大气磅礴,写出‘回家’的艰辛血泪,写出烈士惊天动地的往昔,更写出70年后的自信豪迈,写出亲人70多年的期盼,写出党和国家以国之名迎回烈士遗骸的褒扬工作伟大壮举。《回家》的初衷,就是那份不能忘却的纪念。”

  李舫很感动,她说:“你知道吗?我是长春人,我父母是辽宁人,抗美援朝的英雄故事也是我的童年记忆;另外,作为一位母亲,我更能体会望儿归的那份心酸和期盼。我觉得《回家》这个选题很好,我很感兴趣。”

  一拍即合。就这样,我们开始携手并肩战斗。


  仔细打磨 精益求精


  大方向明确,通往成功彼岸的路却并不好走。《回家》写作之难,难在要从浩瀚的资料中寻找最有表现力的素材。

  我去李舫家拜访,看到墙上悬挂着抗美援朝五次战役图,每一个三角标记下面,都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役。书桌上,是厚厚的档案。书房里,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抗美援朝的书籍,从地板摞到了天花板,每一本书里,都夹着五颜六色的标签,每一个标签,都代表着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一段令人动容的往事。

  迎难而上,战而胜之,曾是志愿军将士的心声,如今成了我们信心的源泉。经过艰苦努力,李舫完成了书稿,仔细打磨,精益求精便成为下一阶段工作的主题。在共同探讨的基础上,李舫对书稿修改30余次,其中结构大调整两次,梳理出“待我回家”“代我回家”“带我回家”的线索。“待我回家”,是他们出征时的殷殷期盼;“代我回家”,是他们牺牲时的无尽遗憾;“带我回家”,是祖国和人民的至高承诺。从“待我回家”到“代我回家”,再到“带我回家”,这是一条兑现诺言的崎岖之路,也是一条披荆斩棘的希望之路。

  集思广益,求教专家,是提升书稿质量的重要保障。《回家》书稿经过退役军人事务部审阅;经过军事科学院军史专家、党史文献研究院党史专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等20余位专家的审读;在2023年专门召开的改稿会上,10余位专家给出审稿意见。各部门及专家的意见我们都虚心接受。最终,2023年11月,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归祖国时,《回家》付印,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如期出版。


  心怀感恩 携手并进


  回想3年来与作者李舫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我心潮澎湃:捧读烈士家书我们一起落泪;2022年参加第九批烈士遗骸迎回仪式,在滂沱大雨里,感受山河泣血的悲壮;奔波千里与志愿军烈士家属聊家常……

  记得有一次,李舫写作遇到难以逾越的关隘,我推心置腹地跟她说:“我知道您写得不容易,题材难把握,但是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如期出版。不在乎它获不获奖,就为了那份纪念,纪念那些志愿军战士,因为他们是我们的亲人。”当时,我俩都流泪了。李舫说:“为了那些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为了那些为烈士褒扬工作默默奉献的人,也为了你,无论如何,我一定会把这本书改好、写好!”

  就是怀着这样坚定的信念,我们一起战胜了那些常人无法想象的困苦,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感恩李舫,感恩为《回家》审读书稿的专家们,感恩为《回家》提供诸多支持和帮助的领导和同事们,因为有你们,才得以有这一本厚重的《回家》。

  3年间,李舫与我交流稿件文本时,给这部作品的word版本设定了一个密码——“197653”,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人数。这是我们心里那个最神圣、最光荣、最庄重,也是最哀伤的数字。承平日久,我们或许忘记了战争,但那些为永久的和平而付出的伟大牺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好好做一本书,这就是我作为一名编辑的职责和使命。

  (作者系辽宁出版集团重点选题研发中心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