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媒介视域下新闻语言烟火气提升对策

——以电视新闻语言为例

作者:武勇峰 武哲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13


  核心阅读


  媒体是党和群众之间的纽带,起着传播思想、引导受众的作用。电视新闻语言要体现党性原则,正确鲜明表达党的主张,客观理性反映人民呼声,巩固主流思想舆论、主流价值、主流文化,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时代正能量。


  随着互联网技术加速发展,以去中心化、区块链为支撑的虚实共融共生的传播形态正在形成。当今社会呈现出从“媒介化”到“深度媒介化”范式变革的时代特征。深度媒介视域背景下,新闻语言烟火气的“浓度”强弱,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的观众群、覆盖面,颠覆着新闻媒体的竞争力。电视新闻作为主流媒体新闻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创新电视新闻语言的生动性、鲜活度,使其更加接地气、亲民化,才能扬主流、抓主导、唱主角、求主动。


  强化导向思维,体现政治性,解决“准”的问题


  电视新闻语言直接或间接表达立场、观点,引导舆论,本身具有导向性的特质。因此,写好电视新闻语言,真挚是基础,纯洁是本质,导向是根本。

  体现党性原则。媒体是党和群众之间的纽带,起着传播思想、引导受众的作用。电视新闻语言要体现党性原则,正确鲜明表达党的主张,客观理性反映人民呼声,巩固主流思想舆论、主流价值、主流文化,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时代正能量。

  把握时代脉搏。电视新闻语言要解决时效性不强、同质化严重、个性化缺失、表现手法单一、互动性不强等问题,围绕中心,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积极健康、向上向善、鼓舞人心的新闻语言,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力。

  引领正确导向。电视新闻语言要引导推动建立社会共识和理性认同,提升与受众话语体系的融合度。例如,2011年,因日本地震核泄漏引发“核辐射恐慌”,全国各地出现“抢盐潮”。一家电视台在播发各大商场抢购碘盐画面的同时,还采访了部分市民和卫生专家,加了文字语言,消除市民“吃碘盐防辐射”的认识误区,让观众了解到了画面不能包含的事件背景、起因等相关信息,消除了公众疑虑和恐慌心理,以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树立大众逻辑,体现趣味性,解决“活”的问题


  新闻语言的趣味性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是观众想看爱看的“开心果”。

  简短明晰、形象生动。简洁与形象是口语传播的特质与要求。电视新闻语言用词要恰如其分,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的句子或生僻词汇,这样更有利于播音员解说时断句和表达。用好口语化语言,避免华丽或夸张的措辞,使语言亲切自然,更加贴近实际。比如记者报道乡村旅游时“田园原生态,休闲慢生活,好风景变身好‘钱’景”的句子就比较形象生动。

  朴实真挚、通俗易懂。避免过度使用官话、套话和复杂专业的语言,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解释复杂概念,让观众一看就懂。如用“小伙伴们”代替“各位观众”,让内容更加亲近和真实。

  诙谐幽默、新奇有趣。要尽量避免盲目跟风、追热点和猎奇刺激的“泛娱乐化”,克服呆板枯燥和低级趣味、古怪生涩的倾向,用幽默风趣、生活化接地气的语言,揭示生活中的各种客观存在,最大限度呈现事物本质,增强亲和力。如用“论年龄,工人师傅还不算老,只是长相着急了些”代替“看上去满脸皱纹,眼前的工人师傅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让新闻事实更加有趣、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凝练声画艺术,体现贴近性,解决“声”的问题


  电视新闻是听觉视觉艺术,图、声、字是电视新闻的三大元素,画面语言、声音语言、文字语言是构成电视新闻语言的有机整体。

  以声代稿,“形”“声”兼备。要丰富电视新闻声音语言,用好记者出镜语言、现场采访、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的现场同期声等显性和隐性语言,表达画面无法表现或不能完全表现的新闻内涵,对新闻报道起到补充、阐释、深化作用。

  声音前置,先声夺人。声音前置也叫“声音蒙太奇”。在进行现场采访、新闻同期声、画面剪辑时,按照事件的发展脉络、逻辑顺序、因果关系,巧妙植入“声音导前”技巧,先闻其声,循声而入,再出人物采访或场景同步画面,用声音把观众带入现场,产生“先入为主”的震撼效果。

  直播连线,引人入“声”。新闻讲究时效性,而直播连线报道,是让新闻现场和观众实现零距离互动的一种手段。通过视频直播,新闻节目与新闻事件现场连线,直观鲜活呈现现场画面,实时与观众互动。传播快,无雕饰,凸显了电视新闻的优势和特色。2019年4月5日,安徽运送遗体捐献者器官的急救车,堵在了通往省立医院的高速路上。安徽经济生活频道《经视1时间》栏目采用多点连线的方式,展现了高速口紧急指挥,交通、医院全力迎接准备的多个新闻现场,直播连线报道及时高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打造视觉磁场,体现生动性,解决“图”的问题


  电视新闻的视觉语言具有视听结合、以视为主的基本特征,凝练传神、逼真感人的画面语言,最能打动人心。

  画面优先。在电视屏幕上存在没有声音的画面,却不可能存在不见画面的声音。脱离了画面本体,电视新闻的“质”能归属和美学价值将无所依附。原汁原味的画面语言,最鲜活、最真实、最动人。用好画面语言,让画面讲故事。从构图、光效、景别、色彩、影调等每个环节抓起,让画面语言有细节、有情节、有逻辑、有故事、有美感、有质感。

  捕捉细节。捕捉灵动画面,让镜头会说话。记录能反映新闻事件典型特征和重要细节的人物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和现场细节,用凝练传神、逼真感人的画面语言,展现新闻事实,记录新闻场景,准确反映人物身份、性格、形象、特征,体现人情味,让无“声”的镜头产生有“声”的力量,给观众留下新鲜朴实直观的深刻印象。拍摄丰收场景时,挂在农家墙上的辣椒、晒在房顶的玉米、堆在小院的瓜果等镜头就很丰满。拍摄人物时,人物表情、语言、动作等镜头就比较典型。

  音视结合。文字语言(即新闻解说词)要与画面语言紧密结合,有所为、有所不为,给画面展示留有余地,起到穿针引线、解疑释惑的作用,形成“文字语言+画面语言+现场同期音+采访”的有机整体。“文”“画”之间要互为补充,凡是观众通过画面语言能看明白的地方,尽量不用或少用解说词表述,切忌解说词与画面重复叠加,切忌啰唆、泛泛而谈,搞大而全。


  突出平民视角,体现亲和性,解决“说”的问题


  电视新闻是“不留痕迹的报纸”,稍纵即逝,通俗易懂是重要考量。

  把好新闻“说”出来。“说新闻”是指用亲民化、生活化的语言,把新闻内容叙述出来,达到一种平等的交流。播音员对新闻文字稿的解说、现场主持人出镜语言,都是电视新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变“播”新闻为“说”新闻,进行有声语言深度再创作,把电视新闻语言表达从居高临下“发号施令”式的语气中走出来,以平和平易的语言表达亲近大众,体现平民化,让生硬呆板的新闻“活起来”。

  把群众语言讲出来。要做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功课,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语言,使电视新闻语言更加接地气,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入耳,让观众一看就明、一听就懂。切忌之乎者也文绉绉的书面语和华美辞藻,尽量避免典故、隐语、专业术语和生僻词汇,少用代词、虚词、形容词,确保新闻事件准确传递。

  把当地方言用起来。地方台可多用方言,让原汁原味、口口相传、生活气息浓厚的方言,更具烟火味,更加符合当地观众的语言习惯,听起来更加亲切自然。

  深度媒介视域背景下,媒介业的主导力量和主导逻辑、未来传媒业新的价值实现方式,如何适应“深度媒介化”的社会变革,需要传统媒介尤其是电视媒介深度思考、积极探索、稳步转型。电视新闻媒体要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和使命,从语言学和修辞学的角度,深化对电视新闻语言的认识,善于把握主流媒介的时与势、度与效、源与流,因时因势因需主动发声。要积极探索党媒新闻语言具备的独特规律,在主流中把握主导,一腔热情贴近百姓,满腹才情倾注笔端,让新闻语言沾泥土、带露珠、有温度,让电视新闻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推进电视传统主流媒体“流量”变“留量”,坚守主阵地,焕发新光彩。

  (作者单位:山西省阳泉市郊区融媒体中心,天津城建大学城市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