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点燃梦想 再启征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10
中国在探月工程、载人航天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成为公众持续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孩子对月球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而一些相关领域的图书恰好可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相信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能够逐步体悟科学精神。也许多年以后,阅读收获的感悟依然鼓舞他们敢于创新,勇攀科学高峰。
点燃探月梦想
纵观与探月相关的图书,很多都已打破了传统科普书创作,体现出“新、专、深”的特色,且很多图书作者均为一线科研人员,他们对当今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了然于心,孩子们能从书中读到这个门类的最新知识。
《中国探月工程科学绘本》(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是一套全景式揭秘中国探月工程的科学绘本,内容科学严谨,大跨页全景加上超写实风插画,复刻真实航天场景和设备,150个有趣有料的航天知识点结合航天小课堂,致敬自力更生的航天人的同时,弘扬探月精神。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科学绘本》主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85后”火箭设计师钱航,多次参与载人航天发射任务。他介绍,中国探月工程是一项难度大且复杂的航天系统工程。由航天一线专家亲自执笔编写的这套科学绘本,加入了根据权威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创作的插画,书中既有宏大场景,又有科学细节,很好地将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充分表现了中国航天自力更生、接续奋斗的精神。
《“嫦娥”探月》(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作为《AR全景看·国之重器》系列的其中一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嫦娥”探月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高新科技成果,并借助增强现实(AR)技术,使国之重器以三维动态的形式跃然纸上,让复杂的科学原理动起来,让孩子们系统认知中国新兴领域的巨大成就。
《探秘月球》(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作为“讲给孩子的科学大师课”系列的其中一册,作者石磊曾为中国航天报社总编辑,参加和采访过30多次火箭卫星发射,书中内容基于与孩子们互动过许多次的科普报告,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以他们听得懂的方式讲述,触发孩子的好奇心。
让想象力插上翅膀
贴合少年儿童年龄和阅读习惯的文学作品,无疑是打开想象力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宇宙的梦想》(晨光出版社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是一部讴歌我国伟大航天事业、书写新时代少年励志成长的儿童文学作品。小说将故事背景设置为航天城子弟小学,从一个航天工作人员的孩子肖宇宙的视角娓娓道来,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下,小主人公从四岁起就在心中种下了“宇宙的梦想”。故事将少年成长与中国航天发展史穿插叙事,讲述了几代人的航天梦,展现了中国航天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舍己为国的精神风貌。
“很久以前,中国人就想像嫦娥一样奔向月亮,看看月亮上有什么。如今真有一支年轻的团队把神话变成了现实——他们就是‘嫦娥’团队。”儿童文学作家葛竞在写孩子的“宇宙梦”之前,就写过《“嫦娥”团队:月球探宝》(接力出版社),她在书中带着小读者跨越38万公里,看“嫦娥”团队如何不断探索创新,设计出奇妙的玉兔号月球车,架设起鹊桥号中继星。她希望有更多孩子在品读作品后,仰望星空之时,“看见”中国探月的光芒。
不妨再大胆一点,想象一下2070年的月球上会发生什么?《月球上的盛会》(浙江教育出版社)开篇就是在2070年,中国在月球上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盛会。在月球上表演水兵舞,可简单多了,由于月球上的重力只有地球上的1/6,即使是非专业的演员都能做出蹲着踢腿这种高难度动作,可也是因为月球引力,表演小提琴独奏的女孩丽声遇到了一点小麻烦,但很快在老师的帮助下机智地解决了问题。书中用一场别开生面的晚会,将科学知识讲透彻,让小读者喜欢上月球上发生的故事,也明白了其中的科学原理,更带给他们科学的启迪、文学的熏陶、想象力的培养。
动手动脑有趣有料
作为老师和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构建系统的思辨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尝试以立体书或者互动的方式,把孩子的视野引向航天与探月工程。
在《嫦娥探月回来了》(人民邮电出版社)这本书里,小读者将化身项目总工程师,手握“图纸”,从嫦娥五号的组成开始,跟随它一步步升空、绕月、分离、取样直到成功完成任务返回。书中将每个环节提炼出简明的步骤,配合画面讲解示意,方便孩子们理解。每个环节还会写明具体的时刻,增加身临其境之感。
《月球在前 火星在后:科学家给孩子的深空探测立体书》(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创作团队成员来自中国科学院空天飞行科技中心的科学家和知名的航天科普作家。该书从月球和火星的星体介绍开始,到地球上可见的自然现象与它们的关系,再到航天员如何探测月球和火星,建设火星基地需要哪些技术储备,太空探索能够给我们人类带来什么……全书用了8个章节,为孩子们讲解了月球和火星的探索,内容丰富,趣味十足。
值得一提的是,封面是一款特别为小读者设计的星际漫游小游戏,只要右手扭动左上角的小把手,“小火箭”就起航了。面对宇宙中埋伏的陨石、外星飞船等危险,左手摆动把手就可以巧妙地躲避,一上手就会发现,原来这还是一款左右脑训练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