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九天揽月 筑梦苍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10
从古至今,月亮与星辰不仅寄托着文人墨客的思绪,更激发了我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与求知欲。面对宇宙,我们从不掩饰好奇与向往。
从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到2003年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发射升空、2011年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再到2020年探月工程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回到地球,实现我国航天史上首次月面采样、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带样返回等多个重大突破,为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画上了圆满句号。就是这短短几十年,中国航天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进程。
如今,一颗颗飞向天际的卫星,一代代令人瞩目的神舟家族、长征家族,以及嫦娥六号探测器开启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之旅,更让中国人的探月之梦从向往化为现实,而一本本与航天探索相关的图书也为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航天知识、航天技术搭建了一座座桥梁。
确保作者团队权威性
伴随着每一声“北京明白”,每一次激动人心的倒计时,以及那句沉着有力的“点火,发射”,即使已经看了许多次发射现场的直播,屏幕前的我们内心依然澎湃,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有增无减。可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国之重器的研发之路充满着困难和艰辛。在《大国航天:卫星·探月》(中信出版集团)这本书中,记录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无论寒暑、无惧风霜的忘我工作。书中既有搭乘载人飞船远赴太空的航天员们,也有在不起眼的西苑操场甲1号院研究“东方红”系列卫星的“航天卫星十八勇士”,还有提出要独立研制、独立制造、独立实验,打造探月工程的“三巨头”,一件件生动有趣的故事串联起我国“通天盖地”的卫星路;回顾探月计划“绕、落、回”三期工程,全面解读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的核心技术,让我们看到了“嫦娥”探月工程让嫦娥奔月不再是神话,这是中国深空探索的第一步,也是人类太空探索的重要一步。更重要的是,该书让我们在了解中国航天发展成就的过程中读懂了什么是载人航天精神。
作为《大国航天》系列的其中一本,《大国航天:卫星·探月》经中国航天博物馆官方授权、专业领域专家学者严格审定,不仅有各类示意图、结构图、模拟动画图,很多地方还设置了问答及分析小贴士,通过互动补充知识细节。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收录了许多重要历史时刻的实拍图,以及航天前辈们当年“白手起家”时的罕见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中国航天走过的这几十年伟大征程。
用科普的方式来讲述探月工程的故事,离不开权威作者的支持与保障。《星耀中国:我们的嫦娥探月卫星》(人民邮电出版社)由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研究员、嫦娥五号探测器总体主任设计师张正峰,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研究员张哲等牵头组建“嫦娥探月卫星”的作者团队撰写。全程参与探月工程的科技工作者,在繁忙的科研任务之余,以“大家写小书”的严肃态度和学术标准完成了这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深奥的科学道理的科普作品,从书中可以深切感受到探月之路的艰辛与伟大。读懂探月工程中的创新理念,有助于理解“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见证一代又一代探月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航天报国的初心。
该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深奥的科学道理,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适合对深空探测感兴趣的中学生、大学生和大众读者阅读,激发公众的科学探索热情,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助力中国航天逐梦星辰大海。
精神一脉相承
“一位哲人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孙家栋就是一位仰望星空的奋斗者。”《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浙江人民出版社)的作者黄传会在回顾创作初衷时这样写道。
翻开这本书,走进这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为中国航天事业、空间事业发展奉献60余年的人生。书中呈现了孙家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遇到的不同考验和挑战,讲述了他“造星探月叩苍穹,赤子之心铸传奇”的一生。他是一位可亲的邻家老人,一位普通的退休工程师,给人留下朴素、随和、谦虚、慈祥的印象,正如孙家栋院士跟作者一再强调的,“航天事业是集体创造的事业,首先是党中央正确决策,全国大力支持,你一定要多写写航天群体,多反映航天精神。至于我个人,就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书中的一个个细节,让孙家栋的形象立体丰满起来,也让我们看到了航天人的精神一脉相承。
从不同角度讲述“欲上青天揽明月”探月工程的图书,还有《探月工程》(广东教育出版社)。该书以我国探月工程为主线,详细介绍了从探月工程启动,到历经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等月球探测器的成功发射,再到嫦娥五号成功月球采样返回所面对的挑战和采取的措施,特别是对我国探月工程中的人物、事迹、知识原理和先进技术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全面展示了我国探月工程的辉煌历程和伟大成就。
勇于探索追求
当我们举头望明月的时候,也许很少意识到,亿万年来,月亮的“图案”从未变化,我们总是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在嫦娥四号探月之前,人类的探测器还从未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月背征途》《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忠实记录了这一前无古人的科学探险。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实施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不仅具有科学意义,更是人类航天史上的重大突破,让我们跟随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勇气和智慧的玉兔二号,直面月背的孤寂与神秘,勇敢进发,探索未知世界。
地球上的我们时刻关注承载着中国航天科技多项创新成果的月球车和火星车。你想知道月球车和火星车这两位跨星球出差的“伙计”如何兢兢业业地工作吗?想知道它们的设计师是谁吗?设计过程又发生过哪些有趣的故事?《月球车与火星车》(中国宇航出版社)是月球及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的作品,讲述了月球车与火星车的诞生过程,还原了一群有理想、能吃苦、爱攻关也爱生活的中国航天人形象,首次公开了多幅月球车珍贵设计手稿,为人们揭开了航天科技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