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文且质,修为大编辑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06
文,最早的意思来自远古的占卜。在一张平整的龟甲背面钻凿出槽穴,再以火灼烧,钻凿处因底部较薄,一经灼烤便会发生爆裂,钻孔四周就会出现裂痕,纵横交替、如干有枝,形状如“兆”,故称兆纹。《说文解字》曰:“文,错画也,象交文”,正是这个意思。占卜的精髓则是通过观察兆纹的走向变化来判断吉凶,而最早的“文化人”正是那个读得懂“纹”之“化”的贞人。能够解密兆纹中隐藏的“密码”,透过兆纹的发展变化预测吉凶、指导行为,在那个遥远的懵懂时代,无异于口衔天宪,为天下法则。后来,掌控“文化”大权的贞人逐渐为商王所取代,遇事直接由商王向天贞问,遂为常例。
从“纹化”到“文化”,本身就带有一种隐形的“权力”。解读兆纹,告诉天下人如何行事,其实就是一种决策权,故商王要掌控之。而今天“文化”的内涵,虽然早已沧海桑田,但其给人以启示启蒙的核心功能并没有改变,并且同样具有强烈的指示引领及塑造作用,这也就是为何岁月几经变迁、历史几经更迭,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始终指引我们寻沿祖辈足迹,聚为华夏子孙。时代发展至今,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化,依然是聚人心、筑同心的天然桥梁,如何在当下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吾辈立于当世不可推卸的责任。
不管古代还是现代,一种文化思想从个人或群体的独立建构到走向大众传播,一般都要经过出版,这一过程的具体执行者就是编辑。现代意义上的编辑,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作品创作,但其思想活动却必然会通过一定方式体现到作品当中,有些时候甚至会直接影响作品内容结构的发展走向。从某种程度上讲,编辑似乎是决定“纹化”以何面目示人的“贞人”,他们手握解读奥秘与宣达启示的“权力”,负责将“纹化”从纹路中解放出来,赋之以意义而成为“文化”,在文化广泛传播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安排人们的生产生活、塑造大众的情结情绪。
编辑的这种“权力”赋予其职业神圣的使命和崇高的职责,与此相应,编辑则应当具备与“文”的原始及衍生意义相关联的一切美好品质:“会集众彩”、“通达文理”、有文谋、有文思、有文采。然而,关于“文”,《论语·雍也篇》则载:“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如果“文”过了头,就会陷入华丽、虚伪、浮夸。而与“文”的内涵及外延相反,“质”是万事万物的本真状态,是天然的质朴;也正因没有文华的学习与提升,质的终极就会走向粗野和鄙俗。
《广韵》曰:“文质杂半曰彬。”“彬彬”,就是物相混杂而又恰到好处的意思,编辑的职责精神以此涵盖正得其理。作为一名合格的编辑,既要具备外有文仪、内有文华,灿然可观的文学本领,也要具备坚守导向原则、坚持本真诚慤的质朴初心,即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华质朴相半,彬彬然,然后可为编辑。
文,是要有为往圣继绝学,传达思想、塑造精神的能力;为作者审纲目,文气相通、平等对话的能力;为读者立文心,涵养文脉、弘扬正气的能力。质,是要有站稳政治立场,不畏乌云遮望眼的清醒与本领;坚持出版导向,不独以市场为浮沉的责任与使命;坚守文化初心,宁负虚名不负身的志气。只有修勉而进其文、敦笃而反其质,文质相济、不偏不倚,才能在未来的编辑出版事业中脱颖而出,成长为能担重任、能挑大梁,能够助力出版强国、文化强国建设的新时代“大编辑”。
(作者单位:学习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