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好书”榜单为保权威组建200多人的评审专家库

立品牌将书海中的珍珠串联起来

作者:本报记者 金鑫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08

“世纪好书”半年榜评审会。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供图


  从2022年年初开始,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打造全新出版营销品牌“世纪好书”,以此作为推动和促进集团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抓手。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世纪好书”在学术界、出版界、广大读者中引起广泛关注和良好反响。

  “以‘世纪好书’为重要抓手,集团所属各出版社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与集团之间形成了由点及面的联动机制,这是世纪出版集团决策层做强出版主业的共同意志的体现,是集团整体搬迁新园区后推动出版主业发展的重要共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世纪好书”评审召集人彭卫国如是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说。

  深植“世纪好书”等同于精品力作的概念。今年1月发布的2023“世纪好书”年度榜单,是世纪出版人交出的新年第一份高质量发展答卷,精品迭出。有以红色文化统筹引领,“党的诞生地”主题出版中心推出的多部重磅新作,如《天下国家道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转折:1947年中共中央在陕北》等;有聚焦新时代主题,深入浅出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如《大国经济学:面向长期、全局、多维的中国发展》《民法典与日常生活2》等;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出版工程建设的重要成果,如《大清一统志》《顾廷龙全集》等。此外,《长河千帆过:中华文化思想源流》《考古真好:一百个故事里的五千年中华文明》等图书已获得市场良好反馈,表明集团旗下各社在敏锐感知市场和挖掘优质选题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对世纪出版集团来说,“世纪好书”榜单某种程度上构筑了一个平台,它既是精品的展示,也是力作的标识。

  “世纪出版集团需要用‘世纪好书’将书海当中的一粒粒珍珠串联起来,让好书有口碑、有辨识度、有竞争力。”彭卫国道出“世纪好书”榜单设立初衷。同时,他强调,评选出的榜单仅仅是“世纪好书”系列工作的开始,“世纪好书”是立体的、多层面的、全方位的品牌打造。下一步,集团将进一步提升“世纪好书”的文化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彭卫国介绍,2024年将是集团着力曝光和推广“世纪好书”的一年。集团将调动全集团销售平台,包括重点实体书店、线上平台以及各社自营平台,形成推广“世纪好书”的合力。如集团长期在旗下实体书店的阅读空间设置专柜展示展销“世纪好书”;联动新媒体渠道,如B站和小红书博主,策划“世纪好书”书单推荐和专场直播售书;策划推出“世纪好书节”“世纪好书市集”等,扩大“世纪好书”的品牌影响力,把“世纪好书”推介给读者,把“世纪好书”等同于精品力作的概念植入广大读者心中。

  建立策划好书、出版好书、推广好书的机制。在彭卫国看来,出版目前面对的已经不是那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一本好书,如果不能塑造品牌、做好营销,那么很有可能就被淹没在资讯的汪洋大海中;如果不能把这些好书从海里捞起来,发挥应有的价值,最后读者就看不到好书,编辑也会缺少创新的动力。他表示,打造“世纪好书”,一方面是做品牌,打造好书的市场影响力;另一方面是通过评选流程,抓好精品生产的内生动力。

  这些目标的实现和“世纪好书”的评选机制密切相关。比如,入选“世纪好书”榜单的都是出版导向正确、内容质量优秀、制作水准上乘的优秀作品,但是,在评选月榜时,集团比较倾向于高水平的大众读物的占比,半年榜和年榜则会更多兼顾专业学术图书,“世纪好书”的“指挥棒”作用一览无余。

  再比如,“世纪好书”评选的客观性较强。无论是年度榜单,还是月度榜单、半年度榜单,集团都将评价、遴选的权力更多地交给各学科领域专家、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出版人和媒体人,集团为此组建了规模达200多人的评审专家库,每一次评审会都从中遴选、邀请专家担任评委,从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两个维度进行评选。评委经过会前审读申报材料和样书,会中讨论与投票环节,最终遴选出“世纪好书”。

  此外,每一次“世纪好书”大型发布活动不仅突出表彰好书编辑,还专门设有获奖编辑交流发言的环节,他们分享选题策划、作者沟通、打磨文稿、营销的经验。同时,集团也会把“世纪好书”评审中的意见点对点反馈给编辑,尤其是那些“差一口气”的遗憾,会将案例集中起来,举办“世纪好书”出版人沙龙,题目就是“怎样把一本书做得更好”,告诉大家没有入选的书从内容到形式差的那一点是差在了哪里,只要进行怎样的一点改进就可以入选“世纪好书”。

  “集团对于‘世纪好书’的期许是,希望它既是好书脱颖而出、编辑展示自我的平台,也是提升集团编辑素养、实现优秀人才培养的机制。在‘出书’的同时也能‘出人’,让‘世纪好书’这个品牌立起来,让世纪集团出精品的传统能够传承下去。”彭卫国最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