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库存有哪些有效手段?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建议——

选题要舍 首印要稳 重印要勤

作者:本报记者 洪玉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3-25

  学苑出版社工作人员在库房选书,准备参加北京地坛书市。学苑出版社 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库房进行微瑕特卖直播专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供图


  有出版人说,图书库存是出版社掌门人相聚时必然会谈到的话题之一,这不仅是因为图书库存是很多企业共同的经营压力,还因为图书库存是涉及编印发以及管理、财务等出版企业全流程的问题,需要出版社领导层统筹规划、设计、引导。

  在出版企业共同关注的库存话题中,通常也有着一忧一喜的两种“聊法”。忧的是新媒体冲击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库存压力仿佛成为不堪重负的一根“稻草”。喜的是出人意料的有效营销清空了库存,让好书“重见天日”。那么,在出版流程、营销方式急剧变革的当下,图书库存究竟如何管理,去库存有哪些有效手段?《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出版企业相关负责人。


  库存之困 成因多样


  图书库存是一个与数量直接相关的概念。我们不妨先看看近年来相关的产业数据。每年公布的《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显示,2019年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年末库存71.71亿册(张、份、盒)、1477.16亿元,与上年相比,数量增长3.84%,金额增长7.40%;2020年年末库存68.10亿册(张、份、盒)、1518.59亿元,与上年相比,数量降低5.03%,金额增长2.81%;2021年年末库存73.95亿册(张、份、盒)、1705.77亿元,与上年相比,数量增长8.58%,金额增长12.33%。

  开卷数据显示,近5年图书零售市场滞销品种已经从2019年的89.9万种增长至2023年的103.6万种。此外,过去5年中,综合类(其他类)、科技类、社科类3个品类的图书中滞销书占比均超过50%。

  可见的数据说明,图书库存不容小觑。不同类型的出版社人员都对此有着直接体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营销中心主任王斌说,学术书本身不同于大众图书,价值大但市场需求不大,即便一本书剩余几十到一两百本库存,几年下来社内整体库存压力就很大。更何况,有些学术图书属于长销品,也许一年卖不了多少,但市场有需求时又不能拿不出货。

  有着相同困扰的还有学苑出版社,该社聚焦于中华文化遗产传承,以传统医药、民俗、考古文物、边地历史等领域选题为重点,且侧重基础文献资料、田野作业材料以及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这一定位决定了该社的图书很小众。学苑出版社社长洪文雄说,虽然早已关注到库存数据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压力依旧在,今年计划着重关注去库存工作,包括调整营销队伍、印数流程等。

  接力出版社财务总监吴睿分析:“新媒体营销模式的变革让出版企业更直接面对客户,图书流转速度加快,而且无需大量备货,理论上说应该会减少库存,但受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各大中盘商也在节约库存成本,提升图书库存周转率(周期内销售码洋/期末库存码洋)。如果图书在两到四个月内周转率不高,他们就可能退货。市场把库存压力转移到了出版社。”接力出版社根据年度发货任务指标及要达到的库存周转率进行造货额度的计算及控制,要求造货码洋和发货码洋要达到配比要求,同时对于长库龄图书进行促销加速周转。

  直播营销会带来大爆款,但大印量难免留下库存。2022年头部网络主播董宇辉曾在直播中推荐《许渊冲译王维诗选》,中译出版社紧急加印。但由于当时轻型纸供货等问题,加印不够及时产生了退单,留下了库存。幸运的是这本书内容与印制俱佳,中译出版社副总经理杨光捷说,今年董宇辉再次推荐该书,并在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对谈中赠送了该社的同系列产品,《许渊冲译王维诗选》加印库存顺利清空。但也要看到,不是所有加印图书都能幸运地不成为库存。


  用好技术 库房“瘦身”


  库存重压非一日形成,但互联网时代信息可共享、数据更透明,同时按需印刷技术也获得了极大提升。这些技术进步都成为去库存的有利时机、有效抓手,关键在于出版企业要进一步提升现代化生产理念,开启全流程精细化管理。

  “京东、当当这些平台的库存数据对我们是开放的,其他大型电商平台数据也可以在后台查看,这有助于出版企业提升数据管理水平,也可以避免突然大批量退货。”吴睿说,基于此,该社要求业务员必须时时掌握每个平台的库存情况。如果某个平台库存量过大就要及时调整。因为不同平台以不同图书做主推,销量以及前10名的榜单都不同。接力出版社还给予活动支持,就地消化库存,减少退货以及由此带来的残书、损毁率等问题。

  王斌说,传统营销模式中的铺货、退货带来的瑕疵品大多成了库存。现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精心整理退货,动销率较高、有较大二次销售价值的图书会在各平台以及自营店铺直播,进行低折扣销售。目前该社抖音号每月一场瑕疵品直播,所售书不影响阅读,但需要接受卷边等瑕疵。该社还整理5年以上、年动销品种较低的图书,形成面向A类供应商即该社优质客户的特价书单。

  “希望快速加印系统可以帮助学术类图书出版企业减少库存。”王斌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有些书印量少,卖断货后总有读者找,但加印又可能形成库存,有时就成了两难。他还谈道,有些学术图书非常小众,因为全国范围内研究这一领域的人也不多,但这些书又很有价值。针对这些图书库存的实际情况,该社每年做一次旧书改造计划,挑选更具销售价值的库存图书,改造包装组套销售。

  学苑出版社的图书库存中也有很多小众图书。他们的选择是寻找合适的新媒体平台。比如,与致力于“让小众化见光”的猫头鹰书店合作后,滞销图书《蓝夹缬图案集》通过社群营销将库存1116册售空。《新神话学入门》《识美十法》等图书也通过新媒体平台、社群、直播等方式实现去库存。此外,洪文雄认为,电商平台提供了图书展示的机会,可以减少备货,但出版社要学会“贴标签”,读者找书时才会搜索到。“小众图书与读者见面机会不能与大众图书相比,更要抓住读者的每一次搜索。”

  “面对互联网营销带来的种种变化,出版企业必须提高图书周转率。”吴睿说,接力出版社要求,传统电商周转率要达到2,京东、当当这些平台一年周转率要达到3.5,To C端的图书周转率要达到4。图书周转率符合这个原则可以有效减少库存。


  “下游”问题 “上游”着手


  库存重压让企业运转受限。有效去库存需要从全产业链着手,尤其是源头抓起,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精细化印量管理。

  “编辑申报选题时要对预计印量进行评估和填报,在各级选题论证会上,印量都作为选题论证的要素之一。”商务印书馆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顾青说,为了科学制定印量,他们要求编辑从选题规划环节开始,就进行市场调研。如果选题具有出版价值,但预计印数不尽合理,也会提出修改意见,由编辑部门在后续流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责任编辑、编辑室主任、营销中心、总编室、出版中心、出版社领导等各个环节,都增加对定价和印数制定依据的板块,各环节负责人必须对所提数据进行充分论证,才能向下一个环节提交,每个环节都可以根据生产成本、营销成本、市场预测等因素提出意见建议。

  为控制新书库存增量,商务印书馆要求营销部门根据实际销售渠道及相关市场数据,为编辑部门提供预测,作为首印数的决策依据,重点选题建立标准化的数据模型。此外,商务印书馆2023年开始增设了由编辑在线上向书店采购、门店柜员和网店运营人员推荐图书的形式,同时加强编辑人员和营销人员的合作,努力实现产品发货的最大化,减少图书库存。

  “去库存要防患于未然,在图书未成为滞销库存时谋划在前。具体来说,就是选题要‘舍’、首印要‘稳’、重印要‘勤’。”浙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傅晨舟谈道,选题要“舍”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出版行业产能过剩的现实,提高选题论证科学性,果断舍弃市场性不强的选题,从源头把控库存压力。同时,首印过高是造成滞销库存的重要原因,图书过量首印,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风险。要去风险,首印就要“稳”字当头,根据市场情况合理安排。重印要“勤”就是要做到每周查看最新发退货情况统计表,并根据社内库存与各平台实际销售情况,做到科学加印,既保证长销品与爆品有货可发,又避免因加印过多,导致大量滞销库存。

  中译出版社在国内率先出版了《元宇宙》等一系列前沿选题的图书,其中《元宇宙》销量达20多万册,但首印只有2万册,《AIGC:智能创作时代》销量已超过5万册,首印也只有2万册。杨光捷说,出版社已经在快速加印等方面积累了经验,印刷技术也可以满足企业需求,这些都应该成为库存减少的有利因素。

  吴睿也谈道,去库存要从源头控制造货。大数据和新媒体营销可以为印数提供精准依据,但出版企业在决定加印、重印时,还要考虑市场“在途库存”,以免出现过大偏差。

  “良好的存销结构是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去库存需要从编辑到印制、发行、营销等各部门的整体参与和决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总经理助理赵鑫玮说,今年他们在月度库存滞销分析等基础之上,将定期分析、传统渠道资源二度抢占、非常规消化渠道开拓并行推进,“对症下药”降低库存。

  千方百计去库存,但难免有预算之外的情况。傅晨舟说:“去库存既要防患于未然,又要处之泰然,已形成滞销库存后,要有快速处理能力。比如,建立库存异常预警机制、促销宜早不宜晚、加速库存周转、扩展思路营销永不晚。”

  此外,多位出版人谈道,要密切关注图书库龄,线上线下及时消化,让库存轻些再轻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