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长龙

作者:彭水金 文/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3-25


  江西吉水很多村庄有舞龙的习俗,盘谷镇上曾家村就是其中一个,他们舞的是长龙:一条长866米,共有333节,由竹篾、彩纸(布)扎制而成,且作用于迎神祈福,凝聚乡邻,营造节日气氛,娱乐群众生活的布龙。此龙,2010年6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因申报需要,取名为“吉水长龙”。

  这是一条会“生长”的龙。相传,明朝万历年间上曾家村出了一门三进士,村民一片欢腾,自发聚“龙”九节前来曾存仁家庆祝,同时祈祷上曾家村人杰地灵,子嗣绵延,人丁兴旺,辈辈贤达。此后,天遂人愿,上曾家果然人丁兴旺,发展成上千人口的大村。九节龙也随人口的增加发展成33节、99节、233节、299节……至今长达333节,今后可能会更长。

  历史上创造龙的目的有纪念伏羲、女娲和炎帝之意。传说伏羲和女娲蛇身,炎帝是牛头状,故而,一般的龙,牛头,蛇身。拿吉水长龙与一般龙相比,形状上会看出它有很多不同之处。它是一条文龙,一条将赑屃龙与麒麟特点相互融合的民间灯彩龙。头是赑屃头(又叫麒麟头),长有三个角。前面的嘴似牛嘴,牙齿前无犬牙。颌、腮长有胡须,墨黑,似髯口,颌上两撇鲤鱼须,下部是鼻孔;后面似龟身驮负碑础,一驼峰高高耸起,赑屃状。上顶长一犀角,两边牛耳;两侧龙眼,筒状,与鹿角连体,前面为眼,后面为角,横长在驼峰两旁。眼似鱼虾眼,圆突,眼珠黑色,能活动。鳞为鱼鳞,金灿灿。龙身也取蛇身。龙尾是草龙尾,分两节,后节能左右摆动。

  扎制长龙是精细活,技术要求高,一条龙大致有以下工艺:构思—扎骨架—裱糊—装饰—总体调整及调试灯光。构思,扎制艺人根据节数计算尺寸,安排龙头、龙尾大小,龙身直径和节档长短,重要局部要绘出样稿。同时还要准备用材,加工配饰,剖好竹篾,并将竹篾削成相应长度备用等等。扎骨架,手艺人将对龙的立体姿态做到心中有数。扎制时要求结构准确,比例协调。裱糊,主要是对龙头和龙尾进行多层裱糊,分两种情况,一是用纸裱糊,一是用布裱糊。裱糊时纸裱用草纸,布裱用纱布打底层。首先,用湿布在草纸(或布)上略擦几下,然后蘸浆糊均匀地涂在骨架上,平整地裱上草纸(或布)上下左右轻轻绷挺,待干后把多余的纸料(或布)剪去。要求裱糊平整挺括,牢度强。最后,上彩纸(或彩布),挂配件做装饰。装饰,由于裱糊好的龙灯外部有多条接缝,为掩饰接缝增添美观,将准备好的金线粘贴在接缝处,然后,有规律地依次粘贴鳞片、绘图案、装配件、贴花饰在裱好底层的龙灯上。装饰时要根据心中的草图,注意粘贴位置的准确,做到图形有疏有密,色彩冷暖搭配、层次清晰。最后绑上龙布,调试好灯光,一条龙就算完成了。

  吉水长龙色彩浓烈,龙头和龙尾大量采用对比色扎制,热中有冷,冷中有暖色彩鲜艳调和,再用金银线或花边镶嵌装饰,配上辉煌灯光,好像一幅立体的农民画。远观整条龙威武雄壮、遍体金黄,在主色的统一下色彩协调;近看冷暖对比、补色对比、高明度与低明度对比、高纯度与低灰色对比色彩交相辉映,既对比又统一地组成了吉水长龙的整体色调。色彩营造了喜庆、热闹的美感,又具有很强的民族性、独特性。

  各地舞龙形式、目的、龙形各不相同,丰富多彩,大多是求雨,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上曾家舞龙主要是祈福人杰地灵,多子多孙。舞吉水长龙,属大型集体活动,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彰显了舞者的力量。上曾家村民相信,歌之唱之,可以召唤龙的神灵,舞之蹈之,可以模仿龙的神态,有歌有舞,既可以使神龙欢愉喜悦,也可以使自身禀赋龙性。表演时以游走、奔腾、盘结为主,主要技巧是以大队形变换来塑造形象,重在协调,彰显雄浑。

  吉水长龙引申为神力十足,担负重任,经久不衰,千秋永存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