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在京座谈《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

从地理与人文视角看中华文明形成

作者:本报记者 李婧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2-27

  获评《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3年度好书的《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牵头组织,邀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多位专家携手撰写,由中华书局和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日前,在由科学出版社于北京举办的《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出版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这是一部生动呈现中华民族如何在锦绣大地上创造辉煌文明的普及性读物,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中华大地上的自然风物与人文创造,展示了人文遗产所承载的人文精神,揭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和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大家写小书

  确保内容学术水准


  《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全书由前言《何以中国》和自然编、人文编、中外编三部分共20篇文章组成。全书不仅介绍了中国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审美观念等进行了深入剖析。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徐春生介绍说,选题定下后,他们坚持请名家写名篇的原则,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长期积累,依托两家出版社的作者资源,约请有崇高学术声望的知名专家学者执笔撰稿,从根本上确保这本书的学术水准。

  “在写法上,该书采用‘大家写小文’的方式,并配有104幅彩色插图。在不到30万字的篇幅里,以普及性的语言,讲清了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念和中国历史的规律性知识,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华强表示,《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集中呈现了当代历史、地理、文学名家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读者更新对于中华文明形成和演进的认知。

  《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前言作者、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葛剑雄在视频致辞中表示,通过这本书,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们是在一个怎样的人文自然环境下发展过来的。“理解中华文明,理解中华民族,理解我们国家的发展过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它的历史地理环境。”

  “权威部门组织,权威学者、专家、作者出面撰写,权威出版社出版。”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用“三个权威”来概括《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一书的高品质。


  精益求精

  展现中国文化独特魅力


  “作者在书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夸张等,使得文笔更加流畅、优美。此外,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座谈中,大家纷纷表示,这本书的语言优美、表达生动,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韵味和魅力。

  在徐春生看来,《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有三方面特点值得总结:一是古今贯通,就是把历史的中国与现实的中国贯通起来;二是情理交融,就是把学术的理性严谨和情感的真挚细腻结合起来;三是内外兼美,就是把内容的深刻厚重和形式的美观大方统一起来。“可以说,这是一本可读、可品、可藏的上乘之作。”

  “《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品读的是名山大川,优美风情,图片精美与否直接影响到品读的感受,可以说关系到本书的成败。”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俞国林说,为此编辑组确定了配图的四个原则。在俞国林看来,《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就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性转换、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落实。


  满足需求

  让更多冷门绝学热起来


  中华民族是在怎样的自然环境中孕育形成的?中国省制有何来龙去脉?汉语方言的形成和分布受到哪些影响?“胡焕庸线”是什么?……《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的出版,让被视为冷门绝学的历史地理成为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这本书的推出,对于历史地理学的价值又是一次充分肯定。”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唐晓峰认为,“山河的文化属性或者说文明属性是我们华夏文明在大地上的一个杰作。这本书充分体现了这一方面,也让其具有较高的社会推广价值。”

  采访中,一些专家学者表示,该书通过复原历史、追溯源头“知所从来”,了解和展示古代中国,回答“何以中国”的问题;汲取历史智慧,守正创新,助力当代发展,回答“知所将往”的宏大时代命题。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华林甫表示,《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是高品位的普及读物,其间“每个知识点都有来历,可以说是一本很好的爱国主义普及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