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打造新闻精品的方法探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2-27
政务新闻、部门动态、社区活动……都是新闻工作者应该关注的内容,但不是全部。除了动态新闻,新闻工作者更应努力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致力于打造新闻精品,才能通过作品见人、见事、见思想,让读者有更多收获和启迪。也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篇上乘的新闻作品。
今年,阳泉日报社推荐的《“阳泉记忆·1947”让工业遗产与时尚创意撞出火花》一稿,获得山西新闻奖一等奖。评审专家认为,稿件精心选择角度、琢磨标题、安排结构、打磨字词,经过精雕细琢,有较强的新闻性和故事性。作为稿件采写的主要参与者,笔者由此对打造精品新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抓新闻由头,让旧闻添新意。新闻采访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些事件性新闻在事件发生时漏报,事隔一段时间后被记者发现。如果这时进行报道,新闻已是旧闻;但如果不报道,又会因为错过好的题材而可惜。
“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于2022年5月4日正式开园,但当时仅以一则消息进行了报道,主题单一,平铺直叙,故事性、启发性、文化味均不足。二次采写是在开园后的几天,如何能再找到一个新的新闻由头?为此,笔者抓住时间点上的“新”,寻找一个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为旧闻赋予“新闻味”,也就有了新闻报道的由头。
经过多次修改,文章最终这样开头:5月28日周六,不少市民慕名来到由工业遗产打造的“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一睹城市文旅新名片的风采。以记录城市记忆为主题,这种展馆在全省尚属首个。
5月28日,距离开园已经过去20余天,如果仍用“近日”“日前”等词语模糊时间,就与新闻要求的时效性相悖,也不能很好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时,将新闻导语“鲜化”,让旧闻添新意,这样的开头既自然,又能让读者很快地融入其中,不显得生硬。这类新闻由头的时间虽然没有当天发生的时间新,但以见闻的手法表现出现场的氛围,有时更能吸引读者。
新闻素材应去粗取精、化繁为简。对于“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笔者一直在跟踪报道,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素材。文化园建设方也提供了不少资料,包括文化园设计方案、各场馆的简介等。在写文章前,笔者进行了认真采访,查阅了《阳泉史志》,了解了文化园的“前世”,并向阳泉市国资委和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了解了文化园的“今生”。在一次活动中,笔者详细了解了保护和发展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文化园设计理念等方面的内容。这再次证明,收集素材的过程和扎实的采访,是产生新闻精品的基础。
笔者当时觉得,资料很多,写个1000字以内的消息应该不成问题。笔者在写的过程中渐渐发现,这篇文章的信息量很大,有背景介绍,有地方推动国资国企改革的过程,有文化园设计、建设方面的情况,还有目前呈现出的一个状态。这么多内容,要在1000字以内表达出来,实属不易。而且,手头资料越多,就越容易被资料的条条框框给束缚、牵绊,跳不出固定模式,往往写出的文章就是资料的堆积。
“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是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的名言,意指有独特的观察视角,才能不落窠臼有所收获。在创作过程中对新闻素材的再认识,往往直接决定稿件的质量高低。经过多次修改,笔者意识到,写文章要跳出那些资料给限定好的思维模式。在吃透背景资料的基础上,注重报道的思想性,对新闻素材进行筛选整理,做到去粗取精、化繁为简、详略得当。每写一句话,都要仔细推敲它在文章里发挥了什么作用。
比如第二自然段介绍了文化园前身——阳泉水泵厂的背景。当时初稿里,背景写了很多,笔者感觉每一句都重要,都不舍得删。最后进行了精炼,只保留了最契合主题的那部分内容。由此可见,在创作过程中,要善于进行“断舍离”,只需保留和文章主题相关的内容即可。
好新闻凭借社会价值而出彩。关于“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笔者在其建设过程中已进行多次跟踪报道,那么,如何确定还能围绕这个选题写出好文章?
笔者认为,新闻工作者应有“福尔摩斯”的观察力,好新闻凭借社会价值而出彩。所谓新闻价值,就是从新闻事件的时效性、重要性、新奇性着眼,又要考虑切入视角的独创性、特殊性甚至唯一性,但新闻价值中最重要的还是其社会价值,彰显新闻在记录时代变迁、增进主流价值共识等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
这篇文章的新闻价值在于,它是山西全省首个以记录城市记忆为主题的展馆,阳泉市正紧抓文旅消费新业态,谋划城市经济发展新方向,“阳泉记忆· 1947”文化园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业态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打响了阳泉工业主题文化旅游品牌。
(作者单位:山西阳泉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