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驶入融合发展快车道

作者:张久珍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2-18

  作为出版融合发展工程的4个子计划之一,2023年度出版融合发展示范单位遴选推荐计划从发展战略、创新路径、产品体系、技术手段、组织保障、两个效益、融合发展实力等维度综合评价出版主体的融合发展水平。

  通过对本届入选单位的分析发现,示范单位作为行业的领头雁,涉及主题出版、教育出版、学术出版、知识传播等多个领域,在传统出版机构的转型进程中,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出版主体变革的主旋律,在新技术的牵引和产学研用体系的融合发展下,出版主体不断发展壮大、优质产品内容不断涌现,出版业服务强国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合发展成为新时代出版主体变革的主旋律。出版数字化转型涉及创作数字化、编辑数字化、出版数字化、发行数字化、标识数字化、管理数字化等全流程、成体系的转型,深度融合发展是在出版理念、出版技术、产品形态、知识内容、新型人才、运作组织、保障体系等方面实现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发展,出版与教育、工业等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在出版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示范单位均将数字化转型和深度融合发展作为转型的主方向,并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了不同的转型模式。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建设“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业务体系,在测评、阅读、词典数据库、语料库等领域探索和孵化软硬件产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通过成立专门的数字传媒子公司、制定数字出版制度、组建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等举措推动公司向数媒融合发展转型,成功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应用示范单位”。

  技术牵引,平台支撑,多元力量共促出版主体发展壮大。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直播等新的技术和传播渠道为出版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在线编辑、知识挖掘、客户管理等信息系统被运用到出版生产运营中。越来越多的出版社搭建起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直播间等宣传平台,不断扩大作品影响力。更多优质数字化平台不断涌现,出版业朝着平台化方向发展。电子工业出版社的“悦”系列知识服务产品、国之重器知识服务平台两个项目连续两年入选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通过搭建数字资产管理库、全媒体出版平台等数字平台,探索出一套传统书报刊内容数字化生产、管理及商业化的成功模式。产学研用体系深度融合,央地合作、社企合作等新的联合创新模式增强了出版界的技术创新力量。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发挥在“国家新闻出版署融合发展(郑州)重点实验室”等机构的科技引领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整合积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衔接的技术创新体系。

  优质产品内容不断涌现,产品多样化、服务化发展。出版产品形态由单一向复合形态升级,产品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专业数字教育领域,形成了以“人大芸窗”为品牌的数字教育系列产品,覆盖人文社科教育领域的各个出版方向,服务全国600多所高校。遵循“以服务集聚用户,以内容再造价值”的出版逻辑,出版主体更加关注服务,从知识提供者主动转变为知识服务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借助“一书一码”等技术手段延伸传统纸书的服务范围,直接触达每位读者,提供精准的用户服务。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从数字阅读、在线教育、学术和古籍知识挖掘、在线健康服务等方向推进融合出版工作,探索出一条“中医药+融合出版”的发展路径。

  社会、经济效益凸显,出版业服务强国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出版业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在服务文化强国、出版强国建设目标,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学习出版社录制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有声读物听书总量突破2.7亿人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00余种数字出版物通过赛阅、亚马逊、谷歌、苹果iBook等输出全球。融合发展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带动出版社营业收入快速增长。机械工业出版社依托数字化基础设施,通过直播、短视频和私域流量运营等线上销售渠道实现了年度经营收入和利润逆势增长,2020年发货码洋突破20亿元。广东省出版集团借助融合出版业务,营业收入从2021年的7000余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1.26亿元,年增长率超70%。利用品牌影响力宣传生态保护等思想,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通过打造融媒体“沉浸式科普”工具,举办野生生物影响大赛、落地体验自然等举措,让人们从不同维度体验自然之美,打造呈现中国之美的本土文旅IP。

  从出版示范单位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效果来看,出版业正在主动适应和拥抱数字时代,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融合发展新路径,催生更多新业态。出版主体要抓住时代机遇,主动应变求变,不断探索新的融合发展路径,生产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为文化强国、出版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