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破解融合发展难题的“金钥匙”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2-18
马兴民
陈志敏
徐静
刘超
李栓科
林疆燕
崔灿
国家新闻出版署不久前公布了2023年度出版融合发展工程入选名单。30家单位入选出版融合发展示范单位遴选推荐计划。入选单位融合发展业务取得积极成效,具有技术领先、融合度高、精品聚集、示范性强的特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部分入选单位负责人,分享他们破解体制机制困境,克服技术短板,提高内容质量与生产管理水平,在重规划、出精品、融技术、精运营、强项目等方面的经验做法。
提高核心竞争力
融合出版市场竞争激烈,出版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仍是核心能力建设。
“出版单位的核心能力建设包括数字化资源研发能力建设、安全可控的技术支撑能力建设、互联网运营服务能力建设等。”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刘超的观点,道出了多家出版单位负责人的共同心声。
“十二五”以来,高教社构建了教育出版、学术出版、在线教育与服务、研究与评价四大业务板块。目前,高教社以纸质教材为核心、数字化资源相配合的新形态教材已占年新出版教材品种的92%。2022年,新形态教材码洋超20亿元,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产值超过5.1亿元。自2019年起,高教社融合发展行动计划“产品研发与出版项目”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鼓励和支持产品融合创新,5年来立项建设项目已达80余个。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坚持原创特色,积累的丰富优质出版内容资源,成为其数字产品赢得市场的关键。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总经理马兴民看来,出版单位融合发展要在数字产品营销方面注重精准定位和细分市场,针对不同读者群体和市场需求,开发不同类型的数字产品,同时要注重IP运营,将IP与数字产品的策划、生产和传播过程充分结合,放大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内容为王”是出版人在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坚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表示,杂志社能够在互联网时代保持竞争优势,是因为编辑部苦练内功,按照坚持原创的原则运转。市场业务同样秉承“内容为王”标准,由财务型销售升级为策划式营销,用好的创意和跨部门的联合执行,赢得市场认可。
作为专业地方古籍出版社,岳麓书社通过开创古典名著富媒体图书、打造湖湘文化数字化平台、构建新型主流营销渠道,积极推动内容、产品及传播的数字化转型。去年“双11”,岳麓书社首次在抖音平台开启常态化直播,到今年7月,直播销售数据稳定在抖音出版社直播间前20强。谈及直播经验,岳麓书社执行董事崔灿告诉记者,首先要有垂直的产品,岳麓书社直播间以销售古籍、历史、社科类图书为主;其次要有专业的团队,善读书、会读书的团队能够更充分地与读者进行沟通;最后要有充足的货盘,让读者有好书可选,提升黏附能力。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出版深度融合发展,需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引领激励作用。
高教社始终把新技术应用创新作为教育出版业务发展的主要动力和自身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专业教育出版机构定位,通过统一的用户、资源、服务大数据中心等基础型平台建设,不断深化对用户需求和出版规律的认识,为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技术与服务支撑,为教育出版实践提供有效智力支持。
为激活传统编辑开展融合发展业务的积极性,电子工业出版社出台了《关于促进出版创新发展的意见》,在部门绩效利润考核中对出版融合收入给予激励,并将融合发展业务收入纳入部门综合业绩考核指标,全面推动出版融合业务在业务部门广泛开展,同时设立出版创新发展专项资金。“通过出版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一批优秀的出版试点项目涌现,加强了出版社优质资源的整合力度。”电子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编辑徐静说道。
人民交通出版社坚持加快融合发展战略,制定了《“十四五”数字出版、新媒体及创新型业务发展规划》,发布《“十四五”时期公司融合发展业务核心产品线及重点项目目录》,为公司融合发展做好战略指导和顶层设计。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编辑陈志敏表示,交通社将通过一系列改革与调整,重点重构融合发展及新兴业务的组织体系、管理体系、生产保障体系和人才体系,塑造更优良的新业务发展环境,推动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
作为本次唯一一家入选旗舰示范单位的地方出版单位,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制定了多类专项规划推进出版融合工作,确立了《“十四五”时期“十大工程”暨2022年度重点工作安排》等专项文件。据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林疆燕介绍,目前“十大工程”2023年度重点项目共60个、重点工作任务共14个,涵盖了教育平台、知识服务、数据库建设等多个领域。
拥抱技术变革
面对快速迭代的数字技术,入选出版单位积极拥抱、深度融合,更好适应市场需求。
大语言模型横空出世,带来新一轮的技术革命。高教社与华为、阿里等头部技术企业合作,以通用大语言模型为基础,结合高教社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训练全学科、全场景底层教育大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微调和优化形成学科大模型,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基座。
“先进技术发展应用,必将促进数字内容生产效率与质量的大幅提升。”徐静表示,规范运用新兴技术可以助力提升出版环节效率,推动出版社数字内容创作实现量变到质变,从而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也能极大提升内容审核、数字化营销等方面的工作效率。
在马兴民看来,为应对数字时代挑战,出版机构需要加强版权保护意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盗版和侵权行为的发生;在纸质书刊出版过程中积极主张数字版权,做好数字版权运营,提高作者数字版权收益。
“数字化、智能化是大势所趋。”林疆燕表示,中原传媒以正在建设的“数据中台”项目为抓手,以智慧教育平台、教辅数字化、课后服务平台等项目为切口,实现跨信息系统、跨单位数据的整合和打通,探索数据赋能产业升级具体模式,为出版融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储备。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一方面充分思考自身与AIGC的结合,在更多的领域开拓创新;另一方面巩固好已具备的媒体资源,在源头上开发新内容,重构自身生态系统。“我们既要坚持原有的商业逻辑,也要强调内部的协作共享与数据采集能力,让整个品牌得到良性的进步与发展。”李栓科说道。
构建全流程服务
不断丰富数字内容资产,入选出版单位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全方位知识服务体系。
徐静以电子社建设基于全媒体的线上知识服务与运营体系、“内容+培训+咨询+生态”企业知识服务两个典型案例为例,指出出版融合不仅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也包括出版服务与培训、研究咨询服务等其他服务方式的融合。
在以服务促变现方面,交通社根据用户数量和使用产品形态、权益的不同,实行灵活定价策略,通过经销商、代理商实现产品变现,同时积极探索与交通运输领域相关协会、院校、研究机构、行业重要企业和互联网平台共同合作,通过“造船出海”“借船出海”实现商业模式变现。
“我们坚信‘内容+科技+服务’是出版融合的实现路径。我们要以IP创造用户,以用户创造需求,以需求创造消费,以消费创造商机。”林疆燕表示,通过新技术赋能产业发展,新服务拓展业务范围,中原传媒着力围绕智慧教育、研学文旅、数字创意等领域打造沉浸式创意创新孵化器与全方位文化产业科技孵化载体。
作为《中国国家地理》青春版的《博物》杂志,月发行量超过53万册,《博物》新媒体团队在杂志内容转化和二次创新上下功夫,将优质内容用适合的方式呈现在适合的平台上,衍生出“博物文创”“博物旅行”“博物课堂”等一系列子品牌和IP,服务读者需求,实现出版品牌维度更广的延伸。
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
高水平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出版融合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出版融合发展示范单位通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营造浓厚学习氛围,积极打造全媒体复合型人才队伍。
电子社通过内部轮岗、交叉使用等举措,通过培养与引进高端人才,已建立了一支包括数字产品开发与服务、数字编辑、资源管理、技术支撑在内的数字出版专业队伍,全社从事数字出版业务相关工作的员工占到了员工总数的15%。徐静介绍,电子社目前设有融合发展部、华信教育研究所、专业出版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以及华信研究院等技术和应用支撑部门。
交通社专门成立数字出版中心和全资子公司“北京行翼科技有限公司”,促进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和新兴业态探索。同时,该社通过在传统编辑部门设置数字编辑岗位,鼓励全体编辑深入参与融合发展业务转型。陈志敏告诉记者,交通社积极鼓励员工参加融合出版业务培训,提升数字出版专业能力;深入内部挖潜,创新考核机制,对各部门开展的融合出版业务给予成本核减或收入激励;探索外部,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外包驻场服务,提供数据加工等实习岗位,化解人力不足矛盾。
中少总社融合发展建设中心采用内部竞聘方式确定各事业部主要负责人等管理岗位人员,同时组织社会招聘,引进高精尖人才。中少总社还打通部门界限,完善相应内容生产考核标准及激励政策保障。“我们探索建立总社范围内的骨干采编人员轮岗制度,在重点项目中试点队报队刊编辑部负责人和队网编委交叉任职,积极培养适合出版融合的全媒体复合型人才。”马兴民说道。
新时代出版业的竞争是人力资本的竞争。李栓科表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注重对员工的甄选与培养,全面提升员工的身体素质、业务能力,不断鼓励员工养成阅读习惯,参与进修及职称评选,提升专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