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三年来连续荣获三个中国新闻奖、六项湖北新闻奖……人少、钱少也一度是他们遇到的发展难题,如何破解“人才瓶颈”,看湖北省鹤峰县融媒体中心——
28名记者中“融”进500多名通讯员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1-22
鹤峰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冒雨采访。
“四级联动”实战拉练活动采访现场。
鹤峰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杨顺丕(右)在采访途中。
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近日揭晓,由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融媒体中心选送的新闻摄影作品《“天路”越武陵》,经过激烈角逐,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是继2021年《再见,索道 你好,公路》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2022年《百年奋斗路·百城访初心——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百城”大型全媒体报道》获中国新闻奖集体二等奖后,鹤峰县融媒体中心第三次斩获中国新闻奖。
鹤峰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山大人稀,属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和许多县级融媒体中心一样,人少、钱少是鹤峰县融媒体中心发展所面临的难题。面对困境,该中心是如何创新突围的?近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鹤峰县融媒体中心相关负责人。
不拘一格揽人才
“恭喜杨老师!”11月6日,随着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天路”越武陵》作者杨顺丕接连收到鹤峰县融媒体中心的同事们的祝贺。
荣誉来之不易。《“天路”越武陵》采用全景、中景、特写和大特写手法,用镜头记录了被称为“天路”的宜来高速公路施工建设现场和跨峡谷、越高山、穿林海、桥接隧、隧连桥、高山流云中蜿蜒的壮观。2018年至2022年工程建设期间,杨顺丕多次深入施工现场,用图片展示喀斯特山区修建高速的艰辛以及群众对出山高速的期盼。
“单位给了我很好的平台和机会,也给了我自由的创作空间,让我能全身心投入新闻拍摄,打磨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对我来说,鹤峰县融媒体中心是工作的乐土,也是新闻生产的沃土。”杨顺丕曾在恩施日报社工作多年,2020年通过专项招聘入职鹤峰县融媒体中心。此后,他连续3年获得中国新闻奖。
在鹤峰县融媒体中心,像杨顺丕这样,通过专项招聘政策招录进来的“特殊人才”还有许多。
“我有摄影爱好,加入鹤峰县融媒体中心这个大团队后,开始更多关注新闻拍摄,有好内容都会传到相关媒体平台。”陈平章是中心签约摄影师,常常背着摄影包穿梭在大山之间,创作出一篇篇优秀新闻作品。年过七十的向端生,原来是鹤峰县作协主席,现在是县融媒体中心的签约作家,他说:“县融媒体中心的体制机制让我能运用自己的爱好特长,发挥余热,我觉得很有意义。”
鹤峰县融媒体中心主任郑刚告诉记者,为破解人才不足的难题,该中心通过“四级联动”“校媒合作”等创新模式,目前构建了一支28人全职、459人兼职,覆盖县、乡、村(社区)、组的庞大新闻宣传队伍。同时,还有来自三峡大学等多所高校的52人通过云端兼职从事广播、电视的新闻录音、出镜等工作。“这些人员的加入,让中心逐步走出人才不足、业务水平不高的困境。”郑刚说。
郑刚所说的“四级联动”,即鹤峰县融媒体中心组织的四类从事新闻生产的工作者,第一级专业记者,第二级签约摄影师、签约作家、签约通讯员,第三级通讯员,第四级信息员,“四级联动”让原来没有参与新闻生产的人员进入新闻生产体系。该中心还通过微信平台建立了“选题仓库”,收集到信息员们投送的大量新闻线索,解决了在一线的人不会写、专业的人无线索可写的矛盾。
田绍林是鹤峰县燕子镇新寨村的一名村干部,通过鹤峰县融媒体中心的信息员机制,进入新闻生产队伍,很热心自己村里的各项宣传。他感慨道:“我的工作原来跟新闻不太沾边,现在的机制好,我只要拍几张照片,发一段语音说说是什么事,就有专人来采写。当上这个信息员,还能拿稿费,以前确实不敢想。”
激发团队内生动力
人员有了,稿件数量多起来了,稿件质量如何提升?这成了鹤峰县融媒体中心领导们思考的新问题。
“最重要的是提升现有团队的能力水平,不断挖掘他们的潜力,激发内生动力。”郑刚认为。
近年来,该中心先后组织120余人参加交流学习,选派42人前往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国传媒大学、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日报社、恩施州广播电视台、恩施日报社等单位学习。同时,每周四晚7点至9点,邀请县内外行业大咖,包括央媒、省媒、地市媒体的记者、编辑和周边县市优秀业务标兵前来教学,进一步提升干部职工业务能力。
申玉洁于2018年10月进入鹤峰县融媒体中心工作,次年,她成为该中心第一批派往新华社学习的编辑记者之一。“在新华社的学习让我获益匪浅,不仅是拍摄、剪辑等方面的技巧,更开阔了眼界,知道如何站位更高来策划选题。”申玉洁说,一个月的跟班学习,让她从刚入门的“新人”快速成长。如今,她已经是采编中心业绩数一数二的优秀骨干。
2022年,徐可从恩施一家县级电视台考入鹤峰县融媒体中心,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在这里,他参加了单位组织的多次业务培训,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优秀的媒体同行,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徐可说:“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收获很大,新闻稿件撰写上,内容更有深度了,摄影上也改正了一些错误的拍摄方式和拍摄习惯,画面质量提升不少。”
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鹤峰县融媒体中心还出台了《融媒体中心业务人员线形考核办法》《轮训轮岗交流学习方案》《特约记者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和方案,保障编辑记者有创业的激情、展示的舞台、发展的空间。中心将新闻生产线上的发现、策划、采集、编辑、播出各个环节拆分开来进行线形考核,分别计发稿酬;对所有签约作家、签约摄影师、特约记者、通讯员、信息员实行稿费制,并对本单位员工通过2.5倍增量绩效实行业绩考核,人均月工资增加2200元以上。
“基本上每个部门我都轮岗学习过,对不同媒体要求、各类新闻形式有了更深的了解,上稿率大大提高。”胡瑞霞是该中心微信公众号的编辑,同时负责向上级媒体报送短视频,轮岗经历让她学会了如何精准挑选优质新闻。
融合发展模式下,鹤峰县融媒体中心结出累累硕果。3年来,该中心三获中国新闻奖,获湖北新闻奖6项,中心及全体员工获得国家、省级各类奖项260余项,获奖数量和质量领跑同类县级融媒体中心。
“课堂”开在新闻生产线上
在鹤峰县融媒体中心的楼道墙壁上,挂满了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照和座右铭。照片中,除了本单位员工,还有很多是签约而来的“编外”新闻工作者。
鹤峰县医保局工作人员张瑞芳是“编外”新闻工作者之一,她说:“只要能挤出时间,融媒体中心的活动我每次都参加,这里就像一个大家庭,温暖、包容,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写新闻,还认识了很多良师益友。”
为增加团队黏性,提升新闻实战能力,鹤峰定期开展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融媒体中心主办、乡镇或行业部门承办的“四级联动”实战拉练活动,以老带新,分组进行,现场教、现场学、现场采、现场写、现场评,让参与者在拉练中快速提升能力。
“每次拉练活动有3天,参与人员都在80人以上,还有8名以前从事过新闻工作的退休干部每期坚持参与,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感情也越发深厚。”鹤峰县融媒体中心新闻部负责人冯冬梅说。
“这也是我们变革培训的方式之一,把‘课堂’开在新闻生产线上,让新手带上装备,直接进行实战,请编辑为作品把脉,助力新人快速成长。”郑刚介绍,几年来,通过“传帮带”,特约记者、实习工作人员的快速成长模式基本形成。一名有专业理论基础的大学生,经过培训,很快可以成长为较为成熟的记者。
“拉练活动让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新闻前辈,也认识了很多单位的通讯员,新闻有了来源。”刚上班不到一个月,王南方就赶上了融媒体中心的拉练,紧凑的活动让她快速学会了独立写稿,也有不少通讯员在后期向她提供新闻线索。
在鹤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彭华看来,各领域新闻人才的茁壮成长,构建了鹤峰县的大宣传格局,也为该县各项工作向前推进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近年来,鹤峰县融媒体中心围绕“讲好鹤峰故事、传播鹤峰声音、发挥媒体优势”三大职能,积极开展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以“云上鹤峰”APP为中心的本级媒体平台矩阵日渐成熟,截至目前,总用户量超过63万,是全县人口的近3倍。爆款产品更是层出不穷,2022年策划的屏山峡谷靓照主题宣传,全网点击量超过4.5亿次,创造了短视频播放过亿次的“战绩”。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鹤峰县融媒体中心在不断融合创新中,打造出一支业务精湛的团队,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力量。展望未来,郑刚和同事们表示,他们要用一代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交出让人民群众和时代满意的答卷。
(本文图片由鹤峰县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