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在出版企业社会责任座谈会上,专家学者建言——
出版人应胸怀“国之大者”主动履责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1-13
出版企业社会责任座谈会现场。 本报记者 张雪娇 摄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11月4日,在丰收的金秋,北京印刷学院在京召开出版企业社会责任座谈会暨《出版企业社会责任观察》新书发布会,政产学研各界嘉宾共同探讨出版企业如何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这次座谈会既是对学术成果的展示,又是对出版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呼吁,更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积极响应。
学界:填空白,开新窗,科研实践共成长
与会嘉宾探讨出版企业社会责任话题,其契机来自近日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韩生华的专著——《出版企业社会责任观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发布。
这本书是北京印刷学院“出版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是从学者自身研究体悟、出版企业社会责任案例、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三个维度阐述出版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与理论的最新著作。
值得关注的是,这是韩生华继2017年出版《我国出版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人民出版社出版)之后又一本关于出版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专著。韩生华数年深耕出版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此举得到了与会人士的肯定和赞同。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认为,这本书集纳了我国出版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观察,这是北京印刷学院对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贡献。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在书面讲话中提到,“作者是呼吁和倡导出版企业社会责任的先行者,多年来以记者的敏锐视角和学者的专注执着持续开展相关研究。”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说:“这本书视野开阔,既有理论深度,也有实践基础,更有对策建议。”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认为,该书填补了出版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空白,呈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并体现了北印师生和学校科研工作一起进步的理念。
对于与会嘉宾的高度评价,韩生华谦虚地表示:“这本书只是开创性地揭开了我国出版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的‘冰山一角’,它只是一扇窗,希望社会各界通过这扇‘窗’,能了解我国出版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方面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法和特点。”
北京印刷学院党委书记曹文军和院长田忠利表示,这本书对于推动出版企业牢牢把握正确导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将一如既往支持广大教师融入行业、服务行业,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业界:明责任,知担当,社会责任记心上
座谈会上,多位领导和专家提到,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涉及方方面面,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多出优秀作品。正如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辛广伟所说,出版人应“胸怀‘国之大者’,精品服务人民”,在此基础上,再“秉持所长,主动回馈社会”。
在交流发言环节,多家出版单位负责人纷纷讲述所在出版单位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
“就在昨天,我社刚刚联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在陕西照金开展了红色主题捐书活动。”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黄强介绍道。人教社长期为全国中小学教师免费提供大规模的教师培训,并且经常向边远地区捐赠图书,近年来还派出多名员工到脱贫攻坚一线挂职锻炼。同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咸大庆也谈到该社助力脱贫攻坚的举措:“我社近3年为定点帮扶县投入帮扶资金1000余万元,全面助力定点帮扶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全国首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单体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杨群说:“报告的发布是我社践行社会责任的一种外在形式。今后我们在工作中将把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具体化为出版精品图书。”长江出版社社长赵冕介绍说:“我们出版社成立的初衷就是要履行社会责任,就是要矢志不渝地记录源远流长的长江文化,讴歌长江精神。”
山东教育出版社社长杨大卫说,上世纪80年代他们社就成立了教师出版基金,为教师出版提供资金保障。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石磊提到,去年在南京大学成立120周年之际,他们社主动捐献3000万元成立了南京大学文科发展基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社长刘东风介绍,他们社“中学教学参考”期刊集群创刊50余年来,坚持为西部地区教师开展公益讲座活动,连续开展了“百城千校”公益赠刊活动。
正如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金鑫荣所说:“出版社是社会价值创造者,社会责任是我们作为出版人的工作指引。”
现状:“做得多、说得少”,报告发布欠主动
座谈会上,多位专家提到,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出台和完善关于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政策文件,表明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是未来发展的题中之义。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探索国有文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2021年2月,中宣部等印发《关于文化企业坚持正确导向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作了具体要求。
可见,国家对国有文化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清晰。对此,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马国仓很有感触,他说:“总的来说,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做得多、说得少。除出版上市公司在证监会要求下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外,主动发布者不多;同时还存在发布不规范、不完整等问题。”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梳理发现,上市出版公司是出版业最早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主体,在深交所和上交所相关政策的指引下,时代出版2011年发布我国上市出版公司首份社会责任报告,到2023年28家A股上市出版公司中19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出版集团是出版业第二批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主体。贯彻落实《关于文化企业坚持正确导向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要求,2021年起,江西、广东、福建、陕西、浙江等地的10多家出版集团开始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单体社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2013年就开始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并连续发布。2022年起,中国地图出版社、云南音像出版社等单体社也陆续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相对于全国580多家出版单位的体量来说,主动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出版单位可谓寥寥。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唐钰龙也认为,我国上市出版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发布较以前有所增长,但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标准引领。他建议出版单位将社会责任意识纳入企业文化建设,增加对员工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训,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
建言:建机制,出标准,多方联手促发展
未来,如何推动出版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发布责任报告?与会领导和专家从不同视角出发,纷纷建言献策。
做好出版企业社会责任工作需要多方合力。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杨芳强调,广大出版单位要继续做优做精出版主业,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多出优秀作品;行业协会应继续积极推动出版单位社会责任建设,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相关调查研究、探讨交流,参与相关行业标准制定;相关高校、研究机构要继续加强社会责任、社会效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把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亮点总结好、传播好,助力出版业的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发展。
做好这项工作要考虑到行业的特殊性。吴尚之建议: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和把握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突出时代特色、中国特色、文化特色、出版特色;要健全完善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激励和引导更多出版企业自觉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做好这项工作要考虑到整个产业链。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理事长艾立民提出,出版物发行是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除新华书店系统每年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外,民营书店极少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他表示,中发协愿意与高校携手,开展关于民营书业社会责任报告问题的可行性研究。同时,他建议把推进全民阅读和治理市场价格恶性竞争的内容纳入课题研究。
做好这项工作还需要标准支撑。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表示,研究院作为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承担单位,将加快相关标准的制定,为出版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提供标准支撑。
做好这项工作亦可借鉴他山之石。国务院参事室原副主任蒋明麟在建材工业领域深耕37年,他说,近年来一些大型国有建材企业积极践行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路径。这意味着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正在从CSR(企业社会责任)走向ESG,出版业也要顺应这个发展潮流。
做好这项工作更需要主动作为。马国仓呼吁出版企业积极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他从新闻行业开展社会责任报告工作近10年来发布范围不断扩大、发布越来越规范的趋势推断,未来社会责任报告发布将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