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法治热点,媒体应该冷思考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10
随着社会公众法治意识的不断提高,法治热点问题是当前社会中备受关注和热议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社会正义、人权保障、司法公正等多个领域,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角色,承担着引导舆论、传播信息和加深公众认知的使命。在报道法治热点问题时,媒体应该以冷思考为原则,严谨客观地分析问题,引导公众从深层次、全面的角度思考,以更好地推动社会舆论的发展,促进法治建设。
理论分析:冷思考的思路和意义
法治热点问题与公众的权益密切相关,例如司法公正、人权保障、社会公平等。媒体通过深入报道和解读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公众了解自身权益,并激发公众对于维护权益和参与社会问题解决的积极性。法治热点问题的解决不仅对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够增强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和秩序。媒体通过冷思考、客观分析,引导公众理性对待问题和表达观点,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与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媒体在报道法治热点时应以冷思考为原则,不要急于求成,要进行全面、深入的报道与分析,避免片面性和主观性的报道,使公众能够全面了解问题的各个层面,并推动舆论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在报道法治热点问题时,媒体应积极引导公众从理性和客观的角度理解问题,避免过度情绪化和偏见的影响,让公众能够以客观的态度对待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同时,媒体可以整合不同观点和声音,搭建公众讨论平台,通过各方交流与争鸣,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进而增加公众对媒体的信任,提升媒体在引导舆论和解决社会问题上的影响力。公众对媒体观点的认同,有助于达成共识并推动社会舆论的发展。
法治热点问题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而媒体在报道这些问题时应以冷思考为原则。通过深入报道与分析,引导公众的理性思考和多元对话,增加社会信任与认同,媒体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媒体应重视冷思考的引导作用,将其贯穿于法治热点问题的报道中,为社会舆论的引领提供积极的推动力。
方法探讨:报道法治热点着重落点准、观点深
媒体在报道法治热点问题时应该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深入思考问题的各个层面,为公众提供准确、全面和有价值的信息。媒体应该选择具有公信力和专业性的意见,并通过分析和解读,使之与报道结合,形成深入而细致的落点准、观点深。
落点准是指在报道法治热点问题时要关注问题的核心和关键点,避免在细枝末节上纠缠。确定核心问题,深入了解事件或问题的背景、原因和影响、权益冲突、制度矛盾等关键问题。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最有价值和有影响力的信息,突出关键数据、案例、权威意见等内容,让读者能够快速理解问题的本质和重要性。
通过采访相关当事人、专家学者、法律专业人士等,深入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充分了解事件的背景、历史和影响,发掘新的观点和维度。可以采用新闻报道、理论深度分析、人物专访等不同的报道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和维度来展示问题和观点。这样可以更全面地呈现问题,避免局限于片面的报道。通过清晰的论述和引导问题的思考,帮助公众从更深层次理解问题。通过提出问题的关键点和辨析不同观点的分析,引导公众深入思考问题,形成独立客观的判断。
观点深是指在报道法治热点问题时,媒体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引导公众从更多维度理解热点问题。首先,要多角度观察,媒体应该关注不同利益方和相关方对法治热点问题的观点和立场。通过采访各方当事人、专家学者、权威机构等,提供不同环节的观点和分析,使报道更加全面和多元。这样可以帮助公众深入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其次,媒体应该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以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信息;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案例,了解背景和前因后果,可以为报道提供更深入的观点和分析。这有助于避免肤浅的报道。再次,在观点表达时,媒体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深入分析问题的背后原因和影响,以及与其他相关问题的联系。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观点。
法治报道的核心是引导读者思考,除了提供专业意见和观点,媒体还应该通过引导问题的思考,帮助读者从更深层次理解问题。综上所述,观点深的报道需要媒体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引用权威意见、考虑各种因素,并通过引导读者思考,提供深入和有深度的观点和分析。这样的报道方式能够帮助公众更全面地理解问题,促进理性思考和建设性讨论。
案例分析:用具体案例来说明冷思考的实际操作
冷思考是指在进行问题分析和决策时,以冷静、理性和客观的态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对于报道法治热点问题的冷思考,以下是一个具体案例的实操方法,以期与大家探讨:
案情:2020年6月13日,江苏南通老人在超市购物时,拿了两枚鸡蛋未结账,被超市员工拦住。在交涉中,老人突然倒地心梗猝死。老人的儿子起诉超市,请求赔偿38万余元。刹那间,网上对此事件霸屏:“老人偷超市两个鸡蛋,被员工抓住后猝死,家属将超市告上法院”“江苏老人偷鸡蛋被拦后猝死,家属索要巨额赔偿”等等不一而足。2021年3月25日,二审开庭时,中央电视台《现场》栏目对该案进行全媒体直播,人民网、新华视点、腾讯新闻等40余家媒体、平台同步全程参与,近1300万网友在线观看。该案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高达上亿次。
我开始从多层次、多角度的收集相关材料,我和部门领导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分析,深入思考问题的各个层面;同时,我密切关注二审判决结果。该案件的热度也惊动传媒总社领导,他在部门微信群里下达指示:让我们关注二审判决结果。我立即与南通中级人民法院取得联系,他们说还不确定什么时候出判决结果。我一直密切跟踪二审判决结果。2021年4月2日下午4点多,南通中级人民法院的二审判决书送达了当事人。我当天下午5点多就收到了判决书,判决结果是维持原判。
落点准、观点深:网上对老人猝死这个问题的观点很多,我们连夜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最有价值和有影响力的信息,并深入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进行深刻的分析,找出其中最重要的核心问题:“老人猝死,超市该不该承担责任。”针对这个问题,我和领导进行了认真研究: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事实上它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法律关系和疑难问题,如“溯及力”问题、因果关系问题等。面对纷乱复杂的问题,我们必须先找到一个原始点,即“落点”,也叫落脚点,并且必须要找的准确,否则,基于错误的落脚点,获得的结果很可能是错误的;那么,这个原始点或落脚点是什么呢?有人说,是因果关系,即看看老人的死是否与超市具有因果关系,这种说法不准确,因为在因果关系理论中,有因果关系并不一定承担责任。准确的落脚点应该是老人的猝死是否与超市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如何知道老人的猝死是否与超市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要看超市有没有侵权(这里涉及到刚出台的侵权责任法,涉及到溯及力问题);如何知道超市有没有侵权?要看超市是否具有保障义务——
有了准确的落脚点和深入的观点,那么,如何利用法学理论宣传把“敏感点”转化为“生长点”,我们进行了缜密的策划之后,又开始在脑海里快速搜索哪位专家对该问题有深入的研究,最后锁定4位专家,就同一问题,从不同层面:因果关系、侵权责任、保障义务等,用缜密的法律思维析法说理,环环相扣,形成一个闭环,无懈可击,让人不得不服。
2021年4月8日,《“老人超市拿鸡蛋被拦猝死案”二审判决书评析》在《人民法院报》理论版刊出。北大法律信息网等知名网站相继转载,传媒总社的新媒体首次将整个版面推出,有的高校还作为教学案例,也就是说,这一期精心策划的理论版面取得了很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作者单位: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