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地做新闻和做专业的新闻”毫不动摇

——对话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社长、副总编辑,南方周末报社党委书记、主编王巍

作者:本报记者 徐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6-26


  在当前全球业界形势整体不利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家市场化机构媒体,《南方周末》如何能做到既坚守媒体及内容主业,又实现较长时期快速增长?

  日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社长、副总编辑,南方周末报社党委书记、主编王巍接受了《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的专访。他从“内容付费工程”对《南方周末》融合转型发展的统揽意义出发,畅谈了报社在“新闻+服务”的运营、全天候数字媒体的战术、团队建设与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探索。


新闻专业化与服务专业化并举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南方周末》如何形成“新闻+服务”的良性运营模式?

  王巍:我们的办法是“专业化”,即新闻(及内容)端的专业化建设和服务(及营销)端的专业化运作。这两个“专业化”在南方周末报社价值链上是上、下游关系,但都是不可或缺的“战略环节”。说到底,南方周末报社要做到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就要不断巩固、提升自身价值链上类似“战略环节”的竞争优势。

  南方周末报社的专业化也分两个层次:一是行业专业化,即依然相信包括新闻在内的优质内容具有足够大的社会价值和市场空间,依然坚定地奔跑在媒体及内容行业这条赛道上。二是业务专业化,即着力提升自身价值链各“战略环节”专业化的建设、运作水平,不断深挖护城河。这两个层次的专业化,构成了我们的发展模式。而业务层面的专业化及各“战略环节”之间的专业协同,构成了我们的商业模式。从《南方周末》的实践来看,只要这个商业模式是有效的,“新闻+服务”的运营模式就是良性的。

  一方面,《南方周末》毫不动摇地专业地做新闻、做专业的新闻,连年增加对新闻生产和内容分发平台的投资;另一方面,围绕《南方周末》的核心价值,经营团队构建起专业化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而其中不断提升的服务专业能力已成为核心竞争力。


建立精准内容评价体系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全天候数字媒体的实践中,南方周末报社总结出哪些战术经验?

  王巍:若从2005年中国报业泛起的“寒冬论”算起,经过近20年、数个阶段互联网及数字化浪潮的惊涛拍岸,《南方周末》虽不能说已成功登岸,但早已不再随波逐流,反而把牢了自身命运之舵,并逐渐熟悉水性,甚至正在努力提升自身乘长风、破新浪的航行本领。在周报向全天候数字媒体融合升级发展中,我们形成了一些实战性制度与措施。

  这些制度与措施主要有:一是重大选题统筹协调机制。自2020年起,我们已开始运行重大选题统筹协调机制,在河南暴雨、神舟十三返陆、唐山打人事件、俄乌冲突、土叙大地震等重大新闻事件中,都由编委层统筹报社各部门从各角度切入,提供更有节奏、更立体、更多维的内容,并且协调端、网、号、报/刊(《南方人物周刊》)的全媒体发布节奏,做到持续生产、多次多端分发。

  二是热点选题值班制。2021年,报社从社会新闻部开始试点热点选题值班制。值班人员密切监测热点话题,并在第一时间商定是否跟进。若报题通过,即迅速进入操作。在热点选题操作中,因应传播格局变化,我们还将传统“一稿述尽”的操作模式逐渐调整为“1+1”(一篇快新闻+一篇深报道),并逐步向“1+1+1”(一篇快新闻+一篇深报道+一个短视频)进化,推出不少“1+N+N”(一篇快新闻+多篇深度报道+多个短视频、音频等)。

  三是内容生产、运营双统筹。在推动主力军全面进入主战场过程中,我们不断加强编辑部与数媒平台、产品的深度融合。在一系列重大新闻报道上,通过全媒体总编室值班领导的统筹调度,数字平台端运营提前介入,与编辑部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比如,在推出报道《独家专访钟南山:新冠暴发到现在中国走的路是对的》之前,编辑部与数媒部门已同步协调推进各项前期工作,数媒方面提前准备好了不同角度的话题、视频脚本、海报等,在报道推出后,又在报社层面进行统筹精准运营,最终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四是“质量+流量”多维度考评制。“内容付费工程”为《南方周末》带来的智能化提升,使我们对内容品质的评价更为精准,也使供给侧系统对用户、受众端的评介具备了更加全面直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内容作品实施“质量+流量”的立体考评,包括以考评委为核心的传统人工质量考评和由机器自动抓取的数据反馈考评两大部分。在数据考评这一部分,去年下半年,又从单纯的阅读量考评升级为包括阅读量、点赞量、收藏量、转发量和评论量在内的综合传播指标评价。

  要强调的是,我们在乎流量,但不会媚于流量,紧跟趋势,却不会盲从趋势,“南周气质、南周品质”始终是我们谨守的准则。我们曾在一篇《致读者》中写道,“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传播介质如何进化,人类永远需要优质稀缺的信息、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温暖心灵的情怀”,“双质”正是《南方周末》因应这些需求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也是我们出发的初心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意义。


团队建设与制度建设相辅相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南方周末报社如何在专业坚守、融合发展和团队建设三方面持续努力?

  王巍:专业坚守、融合发展和团队建设各是一篇“大文章”,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当前,这三篇“文章”《南方周末》都还在边学边做边写中,若要笼统来讲,我想至少在三方面要持续努力:

  持续判断解决真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尤其在这巨变的全媒体时代,判断问题就是判断方向、提出问题就是提出目标。以融合发展为例,过去我们也曾着力研究探索在网上复制报纸“二次售卖”模式——通过各类移动网络平台凝聚受众群体,再将该群体影响力在广告市场兑现,所以,把用力点主要放在如何更好地将内容从纸上搬运到网上,但在实践中发现效果很不理想。事实上,除了融合发展外,专业坚守、团队建设也都面临如何判断、解决真问题的挑战,这事关我们在媒体大变局中能否始终定位正确方向和目标,需要我们持续努力。

  持续在传承中优化创新制度。制度对组织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南方周末》是一家有着光荣历史的媒体,它的很多制度以及制度之上凝聚的价值理念与方法论,是我们至今仍然无比珍惜的治理遗产。但我们也要看到,无论是现代报业还是机构媒体,在当下大变局里若一味墨守成规甚至刻舟求剑肯定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唯有以扬弃的精神,在坚守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方为正道。

  以专业坚守为例,在全媒体时代,《南方周末》编辑部应该坚持什么、又应该发展什么?我们提出了“南周气质、南周品质”这样的专业标准。前者承继着《南方周末》自创刊以来追求真相真理、注重人文关怀的媒体初心,后者延续着《南方周末》数十年来在工匠精神、文本表达、开拓创新上的积累与精华。为此,无论内外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身处顺境逆境,我们始终坚守《南方周末》的核心价值理念、编辑中心制以及专业至上的考评委流程等传统有效制度。

  但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强调与时俱进。这5年来,我们通过推出报网端一体化改革方案、修订南方周末报社内部采编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修订采编类作品考评办法、修订采编人员年度考核办法等方式,结构性提升了原生数字化内容在《南方周末》生产、传播及产品创新中的权重,制度化推动了《南方周末》编辑部及全体采编、内容专业人员向全媒体转型。最近,《南方周末》编委会又作出部署,推动对报纸产品进行全新制度规划,使它与《南方周末》数字化产品更加互补,同时,更能抵抗时间侵蚀、更加具备收藏价值。

  持续深度学习反哺。本领恐慌是我们当前最大恐慌,提高全媒体意识与技能是报社当前团队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我们还特别强调要将学习所得反哺到具体实践之中。

  人才始终是《南方周末》最宝贵的财富,是他们让《南方周末》充满着希望与未来。

  2022年,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统一领导下,南方周末报社形成了新的领导班子,并完成了全社中层干部的述职聘任工作,使一批肯担当有贡献的骨干走上管理岗位,其中包括一些优秀的年轻人,极大地优化了管理团队结构。此外,我们还通过三年一轮“全体起立”的新制度,对采编队伍内部专业技术职务进行了全员重评,既让一些近年表现出色的优秀同事脱颖而出,得到应有的专业评价与激励,也使报社对现有人力资源有了更清晰认识,为下一步团队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黄常开说过,南方报业过去的成功,因为有两项关键资产:一个是人才、一个是传播力,这一论断非常切中《南方周末》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