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跨越72年:“相见”云端到“云端”相见》

把英雄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作者:陈典宏 陈利 王男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1-18

屏幕前,徐怀堂竖起大拇指。

两位老英雄互敬军礼。


  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3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于11月5日揭晓,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报送的反映百岁抗美援朝老英雄徐怀堂与91岁老战友杨注魁跨越72年“云端”相见的新闻作品《跨越72年:“相见”云端到“云端”相见》,获得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这背后,是一段令人动容的英雄传奇,也是一次倾注深情的新闻实践。


  记录英雄的“重逢” 传递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这篇报道的缘起,始于一次偶然的线索获取。2024年春节前,按照中宣部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的统一部署,《解放军报》策划“新春走军营·英雄全家福”系列报道。恰在这时,我们通过南部战区空军有关单位得知,91岁的抗美援朝老英雄杨注魁,希望找到72年前在朝鲜上空曾为他所在轰炸机群护航,却素未谋面的歼击机飞行员徐怀堂,当面向他道一声感谢,并向他的百岁生日送上祝福。

  这个信息瞬间击中了我们——如此绵长、纯粹的战友情,本身就是最动人的故事内核。

  我们立刻意识到,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老兵寻友的故事,更承载着太多深刻的时代内涵:这是跨越了四分之三个世纪的战友情,是硝烟散尽后战友间最纯粹的挂念,是两位年过九旬老人对那段战斗岁月和生死与共的战友的深切缅怀。两位老英雄的“团圆”,不仅是个人的心愿,更是对那段烽火岁月的致敬。记录下这次特殊的“重逢”,不仅是为了完成两位老英雄的心愿,更是为了打捞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让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件件真实的事,更具象、更生动地传承下去。我们希望通过笔和镜头,让年轻一代知道,今天的和平是怎样用英雄的热血换来的;把英雄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感受革命先辈们为国出征、生死相托的深厚情谊和无畏精神,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


  于细节处见真情 让故事有温度有力量


  真实的情感和细节本身就有力量。在策划和采写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让故事打动人心”“用细节说话”。

  主题聚焦,情感真挚。《跨越72年:“相见”云端到“云端”相见》全文紧紧围绕“重逢”与“感谢”这一核心情感线展开。两位老人颤巍巍地靠近屏幕、积攒了72年的感谢、相互的叮嘱保重、最后庄严的军礼……这些极具感染力的瞬间被作为重点,细致刻画,我们力求用最朴素的语言传递最真挚的情感。

  细节生动,画面感强。我们特别注重捕捉细节,用“画面感细节”还原重逢瞬间。一开头,我们用“墙上悬挂的时钟指针好像停止了跳动”,用以烘托“重逢”那一刻的凝重与珍贵;“两位老人同时前倾身体,颤抖着凑近屏幕,眼中闪现出光芒”,生动描绘出两位老英雄内心的激动与期盼;“屏幕好像卡住了,时间好像停滞了……二老同时缓缓举起右手,互相敬了一个军礼”,这一场景的描写,将两位老英雄之间无需言语的默契与深厚情谊刻画得淋漓尽致,带来“沉浸式共鸣”。

  结构清晰,语言朴实。报道以当下“云端”相见的场景开篇,迅速将读者带入情境,然后自然回溯72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空战,再回到现实的深情对话。整个结构流畅自然,既有历史纵深,又有现实温度。文中大量引用了两位老人的直接对话,如“老战友你好吗”“感谢老战友当年在枪林弹雨中为我们护航”“你一定、一定要保重好身体”等,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因为承载了跨越72年的战友深情而显得格外深沉动人。

  时代印记,创新表达。“重逢”借助了现代视频通话技术,是名副其实的“云端”相见,与72年前在“云端”的并肩战斗形成了巧妙的呼应和对比。这种从“相见”云端到“云端”相见的双关与跨越,本身就极具故事性和时代特色。


  深入挖掘求精准 反复打磨出精品


  采写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老人记忆碎片化、跨地域采访不便、避免故事“同质化”等挑战。

  史实准确性的把握。两位老人年事已高,涉及70多年前的战斗细节,难免有记忆模糊的地方。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军史资料,并与相关部队和两位老英雄及其子女反复核对战斗时间、部队番号、作战任务、立功情况等关键信息,确保新闻报道的历史严肃性。

  采访对象的特殊性。我们事先与干休所工作人员、老人子女进行了充分沟通,制定了详细的采访预案。在实际连线过程中,我们更多扮演的是倾听者和记录者的角色,给予老人充分的耐心,用心捕捉他们最真实的情感和语言。

  情感表达的克制与升华。这样一个情感浓度极高的题材,很容易陷入过度渲染。我们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新闻的客观和克制,避免煽情。文章结尾,我们通过现场年轻官兵“继承发扬‘空中拼刺刀’精神”的誓言,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英雄集体和伟大精神的敬意,提升了报道的格局。

  两位老英雄“云端”相逢的故事一经报道,迅速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主流媒体广泛转载。稿件先后被央广网、国防部网、中国青年网等300多家军地媒体平台转载转发,全网阅读量超2000万。

  回顾这次创作,我们深切体会到,好的新闻作品源于对时代的敏锐感知、对人物的深情关注、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和对故事的精雕细琢。唯有深入一线,贴近现场,用心用情,才能捕捉到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和时代精神的动人故事,才能创作出有温度、有力量、感人心魄的新闻精品。

  (作者陈典宏和陈利为《解放军报》记者,王男为《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