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综合素养是融媒记者转型关键

作者:王晓青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1-18


核心阅读

  从记者个人成长角度看,“一专多能”是记者职业发展的“加分项”,能显著提升记者综合能力,使其在融媒体环境中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跨岗历练还能帮助记者找到更适配的岗位,使其自身优势得到更充分地发挥。


  融媒体深度融合的趋势下,要让主流媒体一体化传播的效能最大化,关键是培养一支适配新传播生态的全媒型记者队伍。而各平台记者打破领域局限,通过多元学习与实践,锻炼提升综合素养,是弥补能力缺口、实现这一转型的核心路径。


  明确转型动因


  融媒体内,各平台记者为何要向全媒型记者转型呢?

  从媒体行业发展角度看,传统模式下同一新闻事件需报纸、电视、新媒体等多平台记者分别采写,存在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的问题。而融媒体组建的核心,就是通过整合资源,避免重复采访,“建立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一体化组织架构,构建新型采编流程,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传播链条”。要实现这一架构与流程的落地,关键在于破解人力配置难题,而全媒型记者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核心抓手:面对突发新闻,人手紧张时,全媒型记者能“一人统筹多岗”,有效缓解派工压力;人手宽裕时,“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元传播”模式可释放人力效能——冗余人力能转化为更精细的专业分工,这一转化既推动报道广度,从核心领域延伸至多元赛道,显著提升新闻产出量与覆盖面,又助力报道深度,通过记者深耕细分领域得以强化,使媒体凭借更优质、更丰富的内容稳固主流地位。同时,懂跨平台技能的记者能精准理解不同岗位的需求,减少协作损耗,实现“一次写作、多端适配”,进一步提升行业整体运转效率。

  从记者个人成长角度看,“一专多能”是记者职业发展的“加分项”,能显著提升记者综合能力,使其在融媒体环境中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跨岗历练还能帮助记者找到更适配的岗位,使其自身优势得到更充分地发挥。

  从信息获取习惯的转变看,过去长期依赖的报纸、电视等传统新闻形态,受限于固定的采访流程、多层级的编排审核以及线下刊播周期,普遍存在传播滞后性,早已难以适配当下受众对信息“即时化”的获取需求。在此背景下,“短、平、快”的手机短视频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载体,越来越多人习惯通过刷短视频快速掌握事件核心、了解热点动态。尤其在突发新闻报道中,传播竞争更是进入“秒级”赛道。传统媒体记者唯有主动学习短视频拍摄、剪辑、吸睛文案撰写等新媒体技能,成长为全媒型记者,才能在激烈的传播竞争中争得传播先机。


  探索转型路径


  在明确“各平台记者为何转型”后,需进一步聚焦“如何转型”。

  融媒体中心的组建为不同领域记者搭建了天然的互学平台,报纸、电视、新媒体等记者可借助朝夕相处的机会,实时交流采访思路与编辑技巧,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掌握跨领域技能。融媒体中心组织的短视频制作、深度报道逻辑、平台运营等专业培训或专题讲座,无论是否涉及自身领域,记者都应积极参与,借助跨领域课程快速搭建新技能框架,拓展能力边界。记者也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借助在线课程、行业论坛等,系统学习新闻采写、短视频剪辑等知识,也可关注知名媒体人账号,学习其分享的爆款内容创作技巧,结合自身短板开展个性化查漏补缺。同时,融媒体中心可每周或每月开展一次跨平台交流活动,分享采访思路、编辑技巧与报道经验,选取优秀案例进行复盘,从选题策划到传播效果全流程拆解,帮助记者对照自身作品反思不足、优化工作方法。融媒体中心还可建立联合采访或定期轮岗机制,让记者跟随其他平台同事参与全流程工作——从选题策划、现场采访到内容剪辑、平台分发,在真实业务场景中积累实操经验、突破技能应用瓶颈。此外,对于学习能力强、已快速掌握多平台技能的记者,可将其作为全媒型记者骨干,依托这些骨干组建学习小组,并联合各平台业务骨干,将互学成长经验与各平台专项技能传递给其他同事,形成“骨干领跑、全员跟进”的良性学习循环,加速整体转型进程。

  除通过以上方式获取跨平台技能外,各平台记者还需在日常新闻采写中多锻炼、多实践,养成提前规划多平台传播的思维习惯。比如传统媒体记者,在选题阶段就同步制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分发策略;采访时不仅完成文字素材采集,还要同步拍摄照片、录制视频、留存受访者原声与现场环境音等“原生态素材”;报道发布时,先提炼新闻核心亮点,制作1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并快速发布,以吸引手机用户,再依托深度采访优势,通过传统媒体开展背景解读、事件分析与跟踪报道,形成“短视频引流+深度报道跟进”的完整传播链,实现“快准先发”与深度解读的结合。同时,还需关注新媒体平台的评论反馈与阅读量数据,分析受众偏好与热点敏感度,以调整后续报道方向,逐步培养“一手抓快、一手抓深”的全媒型素养。


  确保转型平稳


  各平台记者在转型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点需要重点关注呢?

  首先,转型节奏上要坚持循序渐进。各平台专业技能需长期深耕才能精通,若要求记者短时间内掌握所有平台技能并达到专业水准,易引发畏难情绪,导致“样样学、样样松”。因此,各平台记者可按“先保基础、再求深度”的逻辑互相学习,优先掌握对方平台的基础技能,以“能即时承担跨平台任务、不出错”为成长小目标——比如,传统媒体记者先学会新媒体短视频拍摄剪辑、基础内容发布,新媒体记者先掌握传统媒体稿件基础格式与采写规范,确保接到跨平台任务时能快速上手。待基础任务能熟练应对后,再深入学习对方平台的专业内容与深层逻辑,比如传统媒体记者学习新媒体用户运营策略,新媒体记者学习传统媒体深度报道采写技巧,逐步实现跨平台能力的进阶。

  其次,转型过程中要坚持“守正拓能”。记者长期积累的“老本行”是立身之本,绝不能因学习其他平台知识而丢弃——报纸记者要守住多年打磨的扎实笔力、深度调查挖掘能力与逻辑梳理功底,电视记者要守住专业镜头语言运用、现场动态呈现与访谈沟通能力,新媒体记者要守住对热点的快速响应、用户需求洞察与互动连接能力,这些“老本行”是记者立足融媒体的“底气”,绝不能丢。更重要的是,所有平台记者都需共同坚守传统新闻报道中始终秉持的真实性、权威性、专业性,这是新闻媒体的生命线,更是区别于碎片化、娱乐化、片面化信息的核心优势,必须牢牢守住。“拓能”是在“守正”基础上做“本领加法”,即在保留自身专长的前提下学习其他平台新技能,最终形成“老本行+新技能”的复合能力。同时,“老本行”也需与时俱进,记者在学习其他平台知识的同时,也要为“老本行”规划专门的学习时间,持续打磨、更新技能,确保“老本行”的核心优势也能不断强化。

  全媒型记者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任务,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即便记者通过各种方式已掌握了各领域核心技能,也需始终保持学习敏锐度,主动跟上时代发展、技术迭代的节奏——面对AI生成式内容、沉浸式虚拟现实报道、智能数据叙事等不断涌现的新技术与新形态,唯有以“终身学习”的姿态持续补充新技能、适配新需求,才能确保自身能力始终与融媒体前沿发展同频,为党办媒体一体化传播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山西省阳泉市郊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