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服务商如何助力出版社发展

——以数传集团为例

作者:黄哲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1-03

核心阅读

  当下,人们越来越重视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可以说,技术正推动出版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转型。未来出版社与出版服务商彼此相互需要,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而为出版业量身定做的技术需要施展、实践的平台。

  书籍是人类人文精神的结晶,承载、保护着人类的思想,所以书中的文字有思想的温度,这一点人工智能无法复制。留住这一份温度,让未来的书籍免于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离不开编辑的智慧。


  在AI技术加持下,以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数传集团)为代表的技术驱动型出版服务商发展迅速,从最初提供线上办公平台,逐渐渗透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在技术上取得长足进步。出版社与出版服务商需要更紧密地展开协作,提振出版经济,推动我国出版事业高质量发展。


  出版服务商对出版流程的全维度优化


  出版流程管理。数传集团通过出版融合云平台实现全流程数字化协同,能给出版社提供选题策划、内容生产等方面的技术服务,还能实现作者、编辑及第三方机构在线协作,配套的AI选题情报员、AI审校模块及AI画师都能提升编校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数传集团通过10余年的服务,收集了3亿读者行为数据、160万本图书基础数据、5000万条图书话题数据,并完成120万种图书的“一书一模型”语料加工。这些数据使其训练的AI大模型BOOKSGPT在选题决策精准度和给读者个性化推荐上远超通用的AI大模型。

  数据资产运营。数传集团以智能二维码为入口,实时采集读者扫码行为、阅读时长等数据,构建出版社专属用户数据库。此外,数传集团结合区块链技术实现版权确权与侵权追踪,建立包含数百万作品的版权数据库,同时与北方国家版权交易中心合作推动数据资产入表。

  智能营销服务。依托“书船”新媒体解决方案,数传集团构建了一个集官方账号、垂直领域账号、泛人群账号以及智能数据维护于一体的渠道矩阵,为出版单位提供稳固且高效流通的自有渠道支持;实施精准化渠道匹配策略,依据书籍特点,筛选、配置新媒体推广路径。

  沉浸式阅读扩展。数传集团开发元宇宙出版工具包,支持AR/VR场景编辑,将图书内容转化为3D交互体验,并构建元宇宙图书馆、书店等虚拟空间,增强读者沉浸感。

  版权保护与技术标准化。一方面,数传集团已主导多项行业标准制定(如出版物二维码应用管理要求);另一方面,2024年12月,数传集团凭借“睿思数据平台”项目获得工商银行1亿元授信,成为上海市也是出版融合领域首单数据产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授信。


  出版服务商之于出版社的意义


  从出版服务商角度看,数传集团的服务体系以技术渗透出版流程、数据重构价值链、掌控生态主导权为核心特征,全面覆盖策划、生产、营销、衍生各个环节,几乎攻克了出版社各环节所需要的技术,并从技术服务者向标准制定者方向发展,且技术是为出版社量身定做的。从出版社角度看,这些技术能够帮助出版社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地做好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工作。

  当下,人们越来越重视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可以说,技术正推动出版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转型。未来出版社与出版服务商彼此相互需要,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而为出版业量身定做的技术需要施展、实践的平台。


  向技术靠拢的同时不忘拥抱传统


  对于出版社而言,未来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围绕降本增效对接技术、培训员工等,但抛开即将套上的技术盔甲,其实整个出版流程并未发生大变化,只是将其全线优化、提速,而出版的逻辑依旧以编辑为轴心,串联全流程。

  新技术将提高出版行业编辑的准入门槛。绝大多数编辑入行都是一张白纸,且对文字的敏感度、审美和判断力都需要经年累月的出版实践。出版社应以尽量小的代价,较低的时间成本,更积极地为编辑适应新技术创造有利条件,如在全流程鼓励试用新技术;减少线下自学,进行更多的集中培训;鼓励员工将学习经验、实践形成文字,相互交流,在成熟时机形成论文发表等。

  书籍是人类人文精神的结晶,承载、保护着人类的思想,所以书中的文字有思想的温度,这一点人工智能无法复制。留住这一份温度,让未来的书籍免于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离不开编辑的智慧。这一份温度,就是每本书的“性格”,它是多人意志的集合体,包含了作者团队的思绪浪潮、复审终审的提醒与规范,从里到外总会若隐若现编辑对框架的反复修改、对文字润色的沾沾自喜和美编对封面与版式的多次妥协……当一本书被摆上货架,它独一无二的部分除了书号就是“性格”——无论内容质量的高下,是充满惊喜还是有缺憾,都会闪耀出集体智慧的光辉。随着技术的发展,一本书的出版周期越来越短、越同质化,AI技术纵有千般优点,但毕竟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综合体,它的本质是通过持续学习汇总知识寻找最优解,所以缺乏温度、缺乏“性格”。因此,一本书有“性格”将会是它最大的优点和卖点,这一点唯有靠编辑实现。

  笔者认为,出版社想要在大浪淘沙中被留下来,需要在积极拥抱技术的同时,不能忽视对编辑文字能力、审美能力、判断能力的长期且耐心的培养。

  (作者单位: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