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精品”?如何“创作”?广电媒体、影视机构代表和一线演职人员一起——

找到“不存在”的流量密码

作者:本报记者 杨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1-03

  在全党全社会全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之际,全国1000余家业界机构、9000余名行业代表齐聚北京,奔着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而来。

  10月28日,在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开幕式暨主论坛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齐竹泉,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总编辑方世忠,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编辑龚政文等广电媒体代表;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华策影视董事长赵依芳,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等影视机构代表;导演孔笙、陈廖宇,编剧梁振华,演员王雷等一线演职人员代表等纷纷从各自的经验出发,热议何为“精品”,以及要如何“创作”。

  意义,长视频的荣光

  众所周知,创作形而下的影像背后是来自于对社会形而上的洞察。王晓晖洞察的结论是当下不确定的全球都面临着哲学家所说的“现代性困惑”:大家在越来越自由的荒原上迷失于选择,在越来越繁荣的牢笼中饥饿于意义。

  “影像能否给囚笼中的现代人一点点安慰,是这个行业兴与衰的锚点。”王晓晖认为,“长视频的荣光,在于让更多人重新拾起价值理性,再次确定情感追求。”

  从爱奇艺这两年的创作来看,一手是解构当下的作品,给观众生活的陪伴,占比达到80%;一手要做建构的内容,让观众找到生命的意义,占比20%。王晓晖说:“建构这一部分更难做,但是更要做。因为没有价值理性,没有情感追求,就没有影视行业的未来。”

  这都是哪些作品呢?是让人再次相信情感力量的《生万物》,是被40组人物理想主义光芒撼动的《理想照耀中国》,是折射出改革开放年代独有气质与激情的《风吹半夏》,是讲述超越国界的医者仁心故事的《欢迎来到麦乐村》……

  赵依芳此次隆重介绍了华策影视即将推出的新历史剧《太平年》,这部剧在思想深度上,深入五代十国至北宋这一历史时期,挖掘“中华民族追求统一与和平”的深层文化内核,使主题激发了跨越时空的现代共鸣和全球共鸣。

  拍出了《山海情》《琅琊榜》《大江大河》《北平无战事》等优秀影视作品的导演孔笙更是认为,一部作品的意义,不仅限于当下。《大江大河》记录了改革开放的奔涌,《山海情》书写了扶贫攻坚的奋斗。“当我们10年、20年后再回看,它依然能告诉我们,那是怎样的一段历史,怎样的一种精神。”

  创意,差异化的法门

  作家余华在一篇随笔里曾写道,“就事论事”的写作态度,会让我们的想象力“在一只茶杯面前忍气吞声”。这段话被其北京师范大学的同事、编剧梁振华带到了此次主论坛上,以劝诫所有的创作者,要“永远在自我挑战和突破,在寻求陌生的、独特的、散发着充沛情感和生命热度的艺术表达……在今天的泛流量时代,流量变现的最大法门并非自我复制与逢迎,恰恰是审美的提纯——保留创作的初始冲动,放大差异与个性,用独特陌生的表达激起共鸣”。

  今年,不论是短片《小妖怪的夏天》还是电影《浪浪山小妖怪》,都深受观众喜爱。这些有着极为“朴实”画风的作品能够“出圈”,关键在于它们讲出了不一样的故事——既不是讲小人物逆袭成功的励志故事,也不是讲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故事,而是讲小人物的觉醒。“觉醒比成功更重要,这就是我们创作背后的价值观根源。”陈廖宇表示,诠释一个传统故事时,价值观上的认知更新决定了这个故事能否让当下观众认同。

  方世忠更是将创意视作视听精品创制的灵魂。他表示,视听创制停留于堆明星、码流量、拼场面,实际是用大投入、大制作掩盖创意的匮乏。为此,上海广播电视台坚持深耕地域文化资源,在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赛道上,锻造视听创制核心竞争力。比如,通过打造凸显都市性、年轻态、创新力的海派综艺,让城市成为了舞台。从年初“春满东方”浦东美术馆上芭《天鹅湖》的“一镜封神”,到中秋“朤月东方”上海临港滴水映月夜的“一镜超清”,“我们以极致美学、年轻语态、科技时尚,让观众感受上海的城市意象”。

  如今,工具的革新成为了创新创意实现的有力辅助。龚政文介绍,湖南广电正将AIGC深度融入内容创制全链条,技术赋能让内容呈现惊异效果。《歌手2025》应用的AI智能体,带来情绪识别、全民监票等创新互动,开启综艺新体验。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中国官箴》采用4K超高清镜头与虚拟拍摄技术,生动复原历史场景。采用全AI创作的抗战微短剧《坐标》,效果也令人惊艳。

  人民,创作论的中心

  “精品不问出处,但精品必有归处。”齐竹泉认为,这个归处,就是时代的印记、人民的认可、历史的检验,笔墨随着时代走,镜头围着百姓转。只有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创作出的节目才能真正赢得受众。

  在最难“啃”的理论解读节目方面,如何既阐释好党的创新理论,又让受众听得明白、看着亲切、形成共鸣?总台的做法就是把“国之大者”与“民之关切”结合起来,把“我们想说的”和“受众爱看的”融合起来,在创新话语、改进文风上下功夫,用可感可及的事说“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比如,今年3月,总台制作的大型专题节目《习近平经济思想系列讲读》,全媒体累计触达受众超4亿人次,让“正能量”澎湃“大流量”。

  “我们要形成共识,要弄清楚我们究竟为谁而拍。”王晓晖表示,以观众为中心的创作,要让观众想看、爱看并且耐看。“讲故事一定要有当下性,故事的背景可以设定在任何年代,但是探讨的议题必须跟当下的社会思潮、国民情绪有强关联。要通过作品提供生活的智慧,让观众学会智慧地生活。”

  回顾这些年的创作历程,从舞台到荧幕,从历史题材到现实题材,每一次角色的诞生,都让王雷愈发体会到——真正打动人心的艺术,来自真实的生活,来自人民的力量。无论是战争年代的英雄(《上甘岭》中的秦基伟、《功勋》中的李延年),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他们的命运与情感,都让他一次又一次感受到“人民”这两个字的厚重。“每一次走进人物的内心,都是一次对人性、信念与时代精神的重新审视。”王雷说。

  对于人们常问的“流量的密码是什么”这一问题,齐竹泉的回答是:流量本没有什么密码,如果非要找到一个密码,那就是“深耕内容,锻造精品”。“流量的背后是内容的能量,爆款的根基是内含的思想。”他强调,媒体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内容的比拼,是创新创意的比拼,不管什么时候,好内容永远是媒体生存发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