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与跨界并举,出版行业招聘门槛变了?

——2025年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交流会专场双选招聘会现场观察

作者:本报记者 李美霖 文/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1-03

  双选招聘会现场,求职者与招聘方交流互动。


  10月31日,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中传国际酒店,2025年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交流会专场双选招聘会吸引了众多应届生前来求职、咨询。现场招聘企业负责人既有“求贤若渴”的期待,也有“精挑细选”的审慎。

  30家出版单位、14所全国出版专业共建高校和多家出版智库参与这场招聘会,各出版单位共提供近300个工作岗位。招聘现场也传递出“冷热不均”的微妙态势:部分专业对口岗位的咨询者络绎不绝,甚至排起长队;一些综合类岗位展台虽引力十足,但简历投递精准度有待提升。出版社现场招聘人员表示,这种分化既源于岗位专业门槛的差异,也折射出行业转型期人才需求的精准化变革。


  岗位画像

  专业壁垒筑根基

  跨界需求破边界


  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招聘展位前人头攒动,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硕士林谭秋刚结束咨询便向记者分享:“招聘老师介绍得特别详细、专业,我一直很喜欢看书,之前也有过出版社实习经历,本来抱着很大期待过来,但听完岗位要求后,确实感觉到了自己和专业门槛的差距。”

  记者了解到,本次招聘中人民音乐出版社共推出三大岗位,分别是音乐编辑、数字专员与法务专员,其中音乐编辑岗位的专业要求最为突出。“我们对音乐编辑的专业度要求很高,尤其是乐谱类加工编辑能力,需要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支撑。”该社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郭娱鸽告诉记者。

  然而,现场招聘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不少投递简历的学生并非音乐专业出身,仅因业余爱好接触音乐,对乐谱编辑等核心工作的专业能力不足,导致简历采纳成功率较低。结合这一招聘痛点,郭娱鸽也给有志于投身专业编辑领域的应届生提出了建议:“如果想从事某一细分领域的编辑工作,不妨提前规划,到对应领域的单位实习历练。在实践中既能深入了解岗位真实需求,判断自身适配度,若发现方向不符也能及时调整,为职业选择预留更充足的空间。”

  专业门槛的差异化设置,在中华书局的招聘中同样明显。“学术图书编辑须是中国史等对口专业,古籍AI产品经理既要懂古籍又要懂技术。”中华书局人力资源专员王晗玥指着岗位清单介绍,展位前既有文史专业学生咨询学术编辑岗,也有计算机专业学生询问AI产品相关工作,“因岗提要求,不搞‘一刀切’,才能找到最合适的人”。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展位前,传播学专业学生聚集较多。该社工作人员解释,此次推出的数字产品运营、海外业务运营两个岗位,分别聚焦国内推广与海外开拓,“前者要懂国内市场,优先境内生源;后者要闯国际市场,留学生更具优势”。这种精准定位让招聘效率大幅提升,该社在中国传媒大学专场收到了20余份符合岗位需求的简历,且求职者具备岗位所需的实践经历。

  人民邮电出版社的展位上则出现了跨专业投递的热潮。“我们是理工类出版社,没想到传媒大学偏理工专业的学生这么多。”该社工作人员笑着说,现场不少学生携带编程项目、技术研发等作品投递,虽部分与岗位适配度不高,但这种跨界尝试让他看到了人才潜力,“只要对理工类内容有兴趣、学习能力强,经过培养也能胜任”。 

  对于不同出版社“择专业而招”的现象,前来招聘的广东省出版集团工作人员给出解读:不同类型出版社需求差异显著,如化工社侧重理工类、音乐社侧重音乐类,但部分出版社(如出版集团总部)招聘管理培训生(出版编辑方向)时,出版专业背景反而更契合需求。同时,熟悉融合出版、全民阅读相关领域,具备AI技术应用能力,已成为求职者的重要加分项。


  选拔逻辑

  能力为王辨真金

  价值认同定长远


  “硕士学历是底线,但不是唯一标准。”招聘会现场,广东省出版集团工作人员一边翻阅简历,一边向记者介绍,她手中的一摞简历中,7份男生简历里有2份是工作人员主动邀请投递的。“男女比例失衡是出版行业招聘的老问题,但我们更看重实际能力。”

  她拿起一份博士生简历说,这位求职者不仅有出版实习经历,还持有出版专业中级资格证。“这种提前做好职业准备的学生,我们肯定会重点关注。”

  AI技术的冲击,正推动选拔标准向“技术+创意”升级。人民邮电出版社工作人员坦言,理工类编辑工作虽暂未被AI替代,但“好奇心和想象力越来越重要”,出版社已开始对在职员工开展AI应用培训,“我们不排斥技术,但要避免成为工具人,人文判断和创意是核心竞争力。”

  郭娱鸽也表示,AI作曲与人工作曲存在本质差异,“但我们会培养员工用技术提升效率,比如用AI做基础素材整理。”

  除了硬实力的考察,对出版事业的热爱成为求职加分项。王晗玥在面试中总会问求职者“为什么选择出版行业”,她发现,能清晰阐述对学术出版价值认知的求职者,往往更具潜力。“出版是传递知识的事业,没有热情很难在行业里深耕。”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人员也有同感,该社两个岗位吸引近千份简历投递。“这种竞争下,我们不仅看成绩和经历,更看求职者是否认同行业价值,是否有长期发展的规划。”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专业硕士毕业生李志欣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感悟:“除了专业能力,招聘老师特别问了我对出版行业的理解、对经典书籍的认知。我发现,光有编辑技能不够,是否认同企业的文化理念、能否长期深耕这个领域,同样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一同前往的毕业生张译匀也坦言,这场招聘让她看清了“有基础”和“够专业”的差距,也懂了企业选拔的核心是实打实的能力。


  就业生态

  竞争加剧显压力

  精准适配破困局


  在招聘现场,不少负责人表示:“学生素质一届比一届高,我们筛选时要反复比较适配度。”

  面对激烈竞争,求职者的理性程度明显提升。王晗玥观察到,现场学生不再盲目投递,而是先仔细研究岗位要求。“有个历史系学生专门咨询学术编辑岗的选题策划流程,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这种精准对接的意识很好。”

  人民邮电出版社工作人员也发现,不少京外学生专门赶来求职。“他们会提前了解出版社的业务方向,带着针对性问题来咨询,准备很充分。”

  针对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就业困惑,多家出版社给出了务实建议。郭娱鸽建议,“想做专业编辑就提前去对应领域实习,比如做音乐出版就去音乐社实习,在实践中补专业短板。”王晗玥则鼓励跨专业学生,“只要有热情、肯学习,非出版专业也能做出成绩,多元背景反而能带来创新思路。”

  现场也出现了用人单位主动为学生“指路”“搭桥”的暖心场景。招聘现场,工作人员遇到适配兄弟单位岗位的学生,会主动推荐。“不能让学生白跑一趟,帮他们找到合适的方向,也是我们的责任。”

  招聘需求的变化,背后是出版行业转型发展的深层逻辑。这场招聘会,既是人才供需的对接平台,也是出版行业转型的“晴雨表”。从岗位设置的专业与跨界并行,到选拔标准的能力与价值并重,再到求职者的理性与热情兼具,不难看出,出版专业正在守正创新中寻找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