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山川湖海皆有记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0-24
一本书,是一束光,也是一面镜。光照亮前行的路,镜映出文明的形。本期总榜的优秀图书,以不同的维度讲述“中国何以为中国”的故事——有的追问山河根脉,有的凝视人性柔光,有的以学术之眼洞察时代逻辑,也有的以儿童的目光重写成长与信念。无论是书写大地的辽阔,还是探究思想的深邃,这些作品共同构成当代中国文化的光谱。
阅读中国,首先要读懂她的地理。在《湖泊中国》《什么是新疆》中,我们从山河间读懂了文明的回声。中国的湖泊,如一面面镜子,映照着人与自然的互养共生;新疆的辽阔,不只是地理的宽度,更是多民族共生共荣的象征。它们让人看到,大地并非静止的背景,而是文明流淌的血脉——山川湖海皆有记忆,亦有温度。
历史的风云,总在人间命运中回响。文学作品中,《青云梯》《钱塘两岸·卷一》把历史的风雨与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写出家国之间的悲欢与昂扬。云南的铁路声声如歌,浙江的钱塘涛声滚滚,它们都是民族意志的隐喻——一种从山川到人心的自强不息。这样的书,让人想到土地的质感、信念的坚硬,也让人相信历史的河流仍在向前奔涌。
与此相映的,是另一种静水深流的书写。《铁扬文集——散文母亲的大碗》以一碗热汤、一双手的温度,写出生活最柔软的部分;《惹木与蓝》让非遗织造与儿童成长交织成希望的经纬;《万物皆美》则是冯骥才写给孩子的成长礼物,以温润的笔触唤醒我们内心的感知力。这些作品告诉我们,美,不在远方,而在日常的光影之间。
思想与科学,是文明的另一面光。《故宫还可以这么看》《当代中国经济讲义》《脑科学讲义》三部书,则以理性之光映照知识的殿堂。从紫禁城的巍峨宫阙到课堂里的经济逻辑、脑科学的奥秘,它们让学问重新回到生活的坐标系,让复杂的思想以温柔的方式抵达读者。这是一种新的出版姿态——不在高阁,而在众生之间,追求知识的普及与思想的温度。
从山河到人心,从思想到美育,这些作品构成当代中国的精神光谱。它们记录我们如何看世界,也回答“我们从何而来,要往何处去”的人生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