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期刊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与思考

作者:黄雄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0-24


核心阅读

  知识更新与素养提升:建立编辑常态化学习机制,要求编辑系统掌握期刊出版政策法规、园艺学科前沿动态及新媒体传播技能,同时组织编辑赴高校、农业科研院所以及农技推广部门实地学习,强化对农业实际问题的认知,避免“纸上编稿”。媒体应用与精准传播:推动编辑掌握“纸数融合”技能,如为单篇论文设计专属二维码、丰富期刊微信公众号,AI赋能实现科技知识的多渠道精准传播。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宏观背景下,农业期刊作为衔接农业科技研发与生产实践的重要媒介,正经历从传统内容生产向“科技传播—成果转化—产业服务”一体化的深度变革。如何通过栏目精准定位、发挥编辑主体作用、拓展社会服务效能及深化科技特派员协同机制,成为农业期刊赋能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东南园艺》近年来的创新实践,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其经验与思考对推动农业期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理论悬浮”到“实践锚定”的精准服务


  《东南园艺》通过“迭代优化+动态调整”的双轨策略,设置专栏,实现栏目定位与乡村振兴需求的深度契合。2021年,将传统的“实用技术”栏目升级为“乡村振兴·实用技术”,从乡村产业角度上更加聚焦园艺领域(果树、蔬菜、食用菌等)的实用技术,强化内容的针对性与落地性,解决“科技研发与产业脱节”问题;2025年,为进一步整合科技特派员资源,将栏目迭代为“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特色专栏,以“问题导向+学科交叉”为核心,重点刊发科技特派员在基层实践中形成的科研新成果、技术经验、生产动态及国内外园艺科技前沿信息,实现“科技成果—产业需求—期刊传播”的闭环衔接。同时,期刊建立基于“需求洞察—数据支撑—周期优化”的动态调整体系,确立“年度微调、三年大调”的优化机制,确保栏目始终与战略需求同频共振。这些创新实践成效显著,得到行业认可,期刊于2024年12月成功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中国农业期刊集群创始成员刊”。农业期刊通过扎根乡土、服务“三农”,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从“被动组稿”到“主动赋能”的能力重塑


  编辑是期刊质量的“守门人”,更是服务乡村振兴的“纽带”。《东南园艺》编辑部通过“能力提升+机制创新”,推动编辑从“内容加工者”向“资源整合者、实践参与者”转型。

  编辑核心能力的复合型建设主动策划与稿源挖掘:鼓励编辑走出办公室,通过组织或参与行业学术会议、科技特派员成果推介会、产业现场会、科技开放日等场景,拓展学术视野与资源网络,主动挖掘优质稿源,既优化作者群结构,又提升内容的实践价值。

  知识更新与素养提升:建立编辑常态化学习机制,要求编辑系统掌握期刊出版政策法规、园艺学科前沿动态及新媒体传播技能,同时组织编辑赴高校、农业科研院所以及农技推广部门实地学习,强化对农业实际问题的认知,避免“纸上编稿”。

  媒体应用与精准传播:推动编辑掌握“纸数融合”技能,如为单篇论文设计专属二维码、丰富期刊微信公众号,AI赋能实现科技知识的多渠道精准传播。

  编委会协同机制的深度优化为激活编委会专业价值,构建编辑多层级参与机制。定期召开编委会会议,成立学科专委会,邀请编委参与期刊发展战略研讨,分配领域组稿任务,发挥其学科权威性;成立青年编委会,建立“量化考核+激励保障”机制,将青年编委的工作可视化、可量化,显著提升其参与积极性与责任感,为期刊注入创新活力。定期组织编辑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保持与学科前沿的紧密连接,完善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从“行业内循环”到“基层广覆盖”的效能突破


  借助新媒体融合与产学研用协同,《东南园艺》期刊打破传统办刊“深闺传播”的局限,构建“传播—服务—反馈”的立体化社会影响力体系。

  媒体融合的数智化传播。以“科技赋能‘三农’”为核心,推进期刊传播形态升级。开设官方微信公众号,为单篇论文生成专属二维码,实现“纸质阅读—数字延伸—精准对接”。

  产学研用的基层化服务。跳出“单纯办刊”思维,将期刊作为连接科研与产业的平台。不定期组织园艺领域专家深入产业一线,开展实地调研、技术指导,并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形成“问题—研究—解决方案”的服务链条。此外,期刊还与地方政府、农业科研单位及涉农企业合作,举办技术培训会、产业发展论坛,既推广期刊中的优质技术成果,又收集基层需求反馈,反哺期刊内容优化。同时,建立读者反馈机制,及时了解读者需求,动态调整期刊内容侧重点,提升服务精准度。


  从“成果记录”到“转化推动”的价值升级


  科技特派员是乡村振兴的“科技尖兵”,《东南园艺》通过“栏目承载+合作赋能”,将科技特派员的实践成果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效,实现“期刊—科技特派员—产业”的三方共赢。省级科技特派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郑少泉研究员团队长期致力于枇杷种质资源创新与产业化开发,他带领团队收集保存了国内外枇杷种质资源400多份,建立了世界最大的枇杷种质资源圃。通过培育推广“三月白”“早白香”“香妃”等优质枇杷新品种,带动福建、浙江、江苏、云南、四川、西藏等省、自治区枇杷产业升级,助力果农增收致富。相关研究成果在《东南园艺》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为枇杷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同样来自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员黄新忠,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长期深入基层开展梨树栽培技术示范推广。他创新提出了“梨树双臂顺行式新型棚架栽培模式”,解决了传统栽培模式中存在的果园密闭、操作不便、果实品质不高等问题。这项技术在福建梨产区推广面积达5万多亩,帮助果农实现增产增收。他将这些实践经验总结成文,在《东南园艺》发表,为同行提供了宝贵参考。可见,农业期刊与科技特派员的协同发展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让农业期刊成为连接科技与乡村的桥梁


  农业期刊服务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同时数智化时代农业期刊将面临机遇与挑战。笔者认为,需要在栏目策划、编辑能力、传播模式、协同机制等维度持续创新和提升,坚持“内容为王、实践为基、服务为本”办刊理念,才能让农业期刊真正成为连接科技与乡村的桥梁。

  未来,农业期刊需进一步锚定“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发展目标,以“稿源优中选优、编校精益求精”为核心准则,深化媒体融合转型,强化科技特派员协同,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从“被动传播”向“主动赋能”转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农业期刊肩负着传播农业科技、推动成果转化、服务农民增收的历史使命,唯有持续创新、锐意进取,才能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拓展发展空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更大智慧与力量。

  (作者单位:《东南园艺》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