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她写作”:
细腻笔触书锦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0-17




当世界的目光聚焦全球妇女峰会,我们也在这个时候与熠熠生辉的女性作家相遇。生活中她们是女儿、是姐妹,是妻子、是母亲,拿起笔的那一刻,她们又是作者,以柔韧为笔,以生命为墨,书写精彩与传奇。
展现东方女性精神内核
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对时代的歌颂,在女性作家的笔端总有不一样的惊喜与感动。作为文学界不能缺少的“她力量”,她们用作品向世界传递深厚隽永的中国叙事。
女性作家的笔触细腻,对人性的洞察犀利,以及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女性特有的气质,让读者在书页翻动时,不知不觉间产生共鸣。迟子建的散文之所以打动人心,就在于她笔下那份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沉思考。从北国雪原到江南水乡,从童年记忆到中年感悟,她的文字总能精准捕捉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生活细节。读她的散文,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平凡日子里藏着这么多值得记录的瞬间。《好时光悄悄溜走》(人民文学出版社)是迟子建最新修订的散文精选集,收录她40年的散文精品,选取其在各个题材领域的代表性作品,比如《会唱歌的火炉》《我的世界下雪了》等经典名篇,全面呈现这位女性作家的散文创作成绩,也让我们看到了她优美文字后面的独特灵魂。
在女性作家的作品里,对于生命的描写似耳边的晨风,清新舒畅,更似岩缝中生长出的野花,倔强地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好。她们用温柔的低语叩响读者的心门,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锐,观察世界,思考人生,拾获直面困境的勇气和希望。1969年,不满17岁的毕淑敏穿上军装,前往西藏阿里地区戍边。作为一名卫生员,她在昆仑山脉驻扎了10多年。谈到她的最新长篇小说《昆仑约定》(人民文学出版社)时,毕淑敏说:“我70多岁了,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把那些珍贵的、刻骨铭心的、必须述说的回忆,交给了这部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小说。”她从亲历者的角度,书写戍边女战士铸就的精神丰碑,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个性鲜明、敢于牺牲、保家卫国,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防线的军人形象。这部小说虽然以女性视角展开,但绝不仅限于女性读者。任何对人生有思考、对成长有困惑的人,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启发。
“我写得很苦,实在很不潇洒。但即使写得泪流满面,内心总有一种创造的快乐。”在97岁作家宗璞的新作《长路行》(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中,我们不仅读到了清华园的青草、圆明园的断柱、昆明乡村的烟火,更读懂了一群知识分子的生命编年史,一代文人的风骨。她在漫长的人生里,把经历的苦难凝结成了文字,用典雅且含蓄,温厚而通透的表达,展现东方女性深刻的精神内核。
一个普通女性的故事同样值得“被看见”。在长篇小说《海燕》(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姚鄂梅温暖地书写一颗简单、稚拙的心灵。这是一个生于县城,长于县城的女孩的故事,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名字叫“海燕”的女孩,她们就是平凡女性的代表,也许从未真正在天际与浪尖飞翔过,但是在大地上的生存中,找到人生的方向,在平凡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过去女性更多争取的是‘能文’的权利,今天我们更关注‘何以文’的自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评论家张莉在近日的一次采访中这样勾勒中国女性写作的变迁。在她看来,当代女性写作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其背后折射的,是女性生存发展境遇的切实改善与精神世界的蓬勃生长。张莉主编的《平静的海:2024中国女性小说选》《有情:2024中国女性散文选》(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两本选集,虽文体不同,但读者都能从中看到新女性话语生成的多种可能,也感知到当下女性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不断增强,她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而是勇敢地追求自我价值。这种变化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便是女性对自身生活和情感的表达更加从容、自信。
书写励志传奇
在百年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女作家往往被视为儿童文学创作的“天然”人选,不仅以书写母爱、童心见长,更摆脱了性别的束缚,敢于迎接新的挑战,她们洒脱独立、坚韧有力,她们写勇气、写成长、写时光点滴,也写宇宙穿越、魔法冒险,用手中的笔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门。
在感悟生命与爱的幻想小说《重返白垩纪》(春风文艺出版社)中,李东华展现了她值得称道的讲故事能力,将现实生活与奇幻元素巧妙融合。这种设定不仅满足了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也通过冒险经历探讨了亲情、友情和成长的主题。作者擅长捕捉儿童内心细腻的情感变化,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角色的成长,塑造独特的人物形象,例如书中这个痴迷于恐龙的乡村男孩意外触发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冒险,让我们看到了成长中的孩子如何在与远古血脉的共振中重获破茧而生的勇气与热望。
当我们给孩子挑选读物时,总希望他们能在故事里看见世界的多元,触摸生活的温度,更能收获成长的力量。许多女性儿童文学作家几十年始终关注儿童成长,始终追求着美的意境表达。秦文君的《街市上的芭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便是这样一本能让孩子在平凡中读出感动、在质朴中汲取勇气的作品。书中少数民族儿童展现着昂扬向上的生命力,透露着当代儿童对美好未来的强烈渴望,该书散发出温暖的质感,给人带来心灵的抚慰,充满温情与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在为孩子书写的女性作家队伍中,有了科学家的身影。“科学家妈妈讲‘大国重器’系列”(中国妇女出版社),邀请科技工作者中的杰出女性代表,以亲身经历讲述非凡的探索历程,以独特而亲切的视角为小读者解读复杂的科学原理与工程技术细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科学的奥秘与魅力娓娓道来。《跟“嫦娥”去探月》邀请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研究员、嫦娥七号任务副总设计师唐玉华,为孩子揭开浩瀚宇宙的神秘面纱,看到中国探月工程正以震撼世界的姿态书写着属于中国人的航天传奇。
当被问及“女性是否适合极地科考”,青年科学家唐立梅斩钉截铁地表示,在极端环境里,人类首先得克服“人”的脆弱,“性别从来不是问题”。她在《乘“雪龙”去南极》中真实记录了参加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破冰船前往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经历,以科学家的严谨、女性的细腻诗意描绘了在南极的所见、所闻、所思,再现了坚毅、拼搏、奋斗、奉献、创新等科学家精神,也以专业的视角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南极的地质构造、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科学知识,点燃孩子们的科学梦想,播下科学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