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

食品科普:兼顾科学与生活

作者:本报记者 杜一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30

  策划《探店》系列报道,带领公众直观了解食品生产全流程;邀请食品领域院士、专家学者在《食代会客厅》栏目中用通俗的语言讲述食品添加剂、营养搭配、食品新技术等专业知识;组织公众走进食品生产企业和实验室的线下体验活动;利用算法推荐机制扩大科普覆盖面……在今年首个全国科普月,中国食品报社可是没有放弃这个好时机,充分运用报社多年积攒的优势与人脉,为全民做了近一个月与食品相关的生动科普。

  与往年不同的科普月

  “从科普日到科普月的升级,体现了科普工作由‘点状传播’向‘持续深化’的转变,有助于形成全民关注、长期参与的氛围。”中国食品报社总编辑刘彤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科普月的设立对于媒体传播科学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迎接这个首个全国科普月,中国食品报社做了非常精心的策划。

  刘彤介绍,他们策划了食品安全、营养健康、新质生产力赋能食品产业等系列专题报道,并通过融媒体传播推出互动活动。“与往年科普日相比,我们更突出持续性、系统性与参与感,强化线上线下联动。”

  一方面,中国食品报社依托权威专家资源,确保内容的科学性与严谨性,邀请食品领域院士、专家学者,用通俗的语言讲述食品添加剂、营养搭配、食品新技术等专业知识,保证公众获取的是“靠谱知识”。

  另一方面,注重传播形式的创新,提升受众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刘彤举例说道,比如在《鉴定网络热门食品相关知识》系列短视频中,他们将复杂的专业问题通过动画、案例和情境化演绎的方式展现;策划《探店》系列报道,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可视化的场景体验,以图文、短视频的形式,兼顾科学与传播,使食品科普更贴近生活。

  精准制定内容并联动线上线下

  “《中国食品报》的科普内容面向全社会,但会根据不同人群特点精准设计。”刘彤表示,科普传播要精准施策,同时根据不同用户群体探索新的传播形式。

  他进一步解释道,对青少年,应强调趣味性和互动性,通过趣味短视频,以轻松有趣、互动性强的形式讲解营养均衡与食品安全常识,“寓教于乐”;对老年人,注重实用性与易理解性,采用图文并茂、案例解读的方式,重点关注慢病饮食、食品真假识别等话题;对于更广泛的公众群体,则结合新闻报道与专家解读,兼顾专业性与通俗性,确保人人都能听得懂、用得上,从而实现食品科普的广覆盖与分众化传播。

  在今年的全国科普月期间,中国食品报社也积极与科研院所、学校及食品企业合作,共同制作科普内容。

  刘彤介绍,主要有3个合作模式:邀请专家、院士作视频访谈确保内容权威可靠;与高校实验室、企业生产车间联合拍摄科普现场报道或微纪录片,让公众直观了解食品生产与检测过程;共建互动活动和线上问答平台,由各方提供专业支持、内容素材和技术保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线下活动与线上内容紧密联动,也推动了食品科普的传播。刘彤表示,他们组织公众走进食品生产企业和实验室的线下体验活动,同时通过短视频、图文报道在线上同步呈现;线上观众则可通过互动问答、留言实时参与讨论,增强参与感。“我们还主动发掘有热情、有潜力的创作者和专业人士组建‘智囊团’。‘智囊团’里有中科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专家,也有农技人员、企业研发者、高校科研人员及知名科普博主。”刘彤说,这些活动和举措大大优化了科普内容,提升了科普质量。

  推动食品科学知识普及常态化

  虽处于智能时代,但是假信息、假科学却不减反增。如何应对?

  刘彤表示,为应对伪科普和科学谣言,他们采取了“三步走”策略:严格把关信息源,坚持引用权威机构、专家和科研成果,确保发布内容科学可靠;及时辟谣,通过专题报道、专家访谈,以趣味科普视频形式传递食品科学知识、针对谣言进行澄清和解读,并说明科学依据;利用系列科普栏目和互动活动,引导公众提高辨别能力,加强公众科学素养教育,帮助用户形成“遇谣先查、科学判断”的良好习惯。

  “我们每一条原创视频,该打假的打假,该正名的正名。既不回避客观存在的不法行为与不合格产品,也不让守法经营者与合格产品蒙受冤屈。这样既满足受众的阅读习惯,又保障内容的专业权威,实现流量与科学的平衡。”刘彤说。

  虽然全国科普月即将结束,但刘彤表示,中国食品报社不会结束对科学知识的普及传播。“我们将通过热点话题引入、案例化解读、生活场景结合等方式,让食品科普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同时通过社交媒体精准推送和互动活动,形成持续关注与讨论的良性循环,推动食品科学知识普及常态化。”

  刘彤表示,中国食品报社会持续推出系列化、分主题的科普内容,使公众形成长期关注习惯;还会保持线上线下联动,结合短视频、直播、互动H5等多样化形式,提高公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还会深化与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保障内容权威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