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城市主场活动(瑞安)举办

重现晒书传统,让古籍“活”在当下

作者:本报记者 黄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30

  晒书人、北京大学教授王余光(右一)介绍古籍。 浙江图书馆 供图


  “声流金石 纸落云烟”2025年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城市主场活动(瑞安)日前在浙江省瑞安市玉海楼启幕。这座拥有137年历史的藏书楼迎来全国各地的古籍专家、藏书家和文化学者,吸引线上线下近100万人次参与。

  晒书是我国古代的传统习俗,源远流长。古人借助阳光驱除蠹虫,以此来保护书籍,后来渐渐发展成文人之间品书交流的雅集。2019年起,国家图书馆倡议发起全国性晒书活动,围绕中华传统的七夕节晒书习俗,融入现代的古籍保护理念和手段,开展古籍宣传推广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七届。

  玉海楼主人之一、晚清大儒孙诒让对金石研究颇有建树。这里不仅是藏书之所,更是一处集典籍收藏、文化教育、学术研究于一体的文化殿堂。国家图书馆党委副书记王晓东评价:“一座如玉般珍贵、如海般浩瀚的玉海楼,足以使其在中国文化史、藏书史上独树一帜。”选择玉海楼作为今年全国晒书大会的主场之一,既是对先贤的致敬,也是对浙学文脉的接续。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徐晓认为:“让古籍回归其历史语境,可谓相得益彰。”

  玉海楼中,多位专家学者化身“晒享人”,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展示浙江省域内(尤其是温州地区)的金石学研究和发展脉络,以及玉海楼主人孙氏父子及其所传承的永嘉学派的学术思想。100多年前,孙诒让曾在此晾晒书籍。如今人们重续这一传统,通过专家解读、读者互动,让沉寂的古籍“走”进现代生活。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顾问张本义带来了金石学名著《两浙金石志》。“当时官府督造的品质堪称典范。它是浙江省域内历代金石学发展和学术特点的代表作。”张本义谈道,“如今看到瑞安对文化的重视,正是对文化遗产最好的守护。”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经典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谊介绍了孙诒让代表作《温州经籍志》。“我们想通过一本书从草稿、初稿到刻本的不同编纂阶段的形态展示,让大家了解古籍编辑成书的真实流程,看到一位学者对乡邦文化的深情守护。”

  活动打破传统晒书的局限,首次完整展出孙诒让相关馆藏原书,还以金石为主题,再现古老技艺。西安金石学会会长孙大为演示了全形拓技艺,“一张宣纸铺展,一瓶墨汁静置,拓包轻敲慢抹间,金石器物上的文字、纹路便清晰印在纸上——这就是金石传拓技艺的神奇之处。”

  石刻名家黄麟贵、传拓专家王同彪、浙江图书馆古籍修复师们还展示了石刻、高浮雕传拓等传统技艺,以及软衬拓片的专业保存方法。瑞安翠阴洞石刻群金石拓片和“瑞安木活字”非遗作品的展示,更让展品贴近本土文化脉络。观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看”文化到“懂”文化,亲身体验金石文化的魅力。

  本次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城市主场活动由国家图书馆、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