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间,是他们对雪域高原的眷恋

——从文学作品中感受西藏60年辉煌成就

作者:本报记者 雷萌 文/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25

  “向祖国汇报——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学成就展”展厅内,87岁的降边嘉措接受采访,介绍《格桑梅朵》的创作故事。


  9月22日,中国现代文学馆C座二层,“向祖国汇报——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学成就展”展厅内,87岁的降边嘉措在“骏马奖”奖杯前驻足,思绪仿佛回到了少年时。

  1950年,12岁的降边嘉措从家乡四川甘孜参军进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中年龄最小的战士。展览第二部分展出的《格桑梅朵》,就是他的重要代表作。这是当代藏族作家用汉语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书写了解放军进藏的艰难历程中,广大藏族人民和解放军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斗争。

  此次展览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第一次在京举办的文学类展览,由中国作协、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指导,中国现代文学馆、西藏自治区文联主办。67位作家的代表作展示设计犹如一条绵延的哈达,近300件手稿、书籍、期刊、证书、奖杯等,凝聚了西藏文学60年的辉煌成就。

  “在雪域高原上,一代代文学工作者扎根生活、情系人民,用笔墨深情绘就恢宏而细腻的时代画卷。”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在开幕式上表示,在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初期,文学作品深刻反映农奴觉醒与反抗的历史进程,生动描绘十八军进藏、建设西藏的伟大历程,热情讴歌军民团结、互助共生的深厚情谊;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作品生动描写农牧区新貌、讲述历史传说,记录脱贫攻坚的壮阔历程和乡村振兴的欢声笑语,展现各族儿女手拉手、心连心,共建美丽家园的感人图景。

  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汪海洲表示,60年来,西藏民族文学得到传承与发展,优秀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以其独特的视角叙述着雪域高原的沧桑巨变,描绘了西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奋斗历程,深刻诠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生动实践。

  从开幕式举办前,到参观过程中,作家们像亲人般热络地叙谈、合影。

  中国藏学出版社原总编辑马丽华难掩激动的心情。她的纪实文学系列《藏东红山脉》《西行阿里》《藏北游历》《灵魂像风》,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由中国藏学出版社结集再版,在此次展览中醒目陈列。她从1976年进藏,2003年调回北京,27年间走访了西藏农牧区很多县乡,在系列作品的多次修订再版中,她把在几十年跟访中见证的变化融入书里。

  马丽华翻开《藏东红山脉》,指着昌都市贡觉县三岩地区的照片向记者介绍,“这是上世纪90年代百姓住的房子,我手脚并用,心惊胆战,顺着屋里的独木梯爬上楼去。我见证了他们从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到通过‘金沙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易地搬迁发生的巨变。前年,我到这户人家位于林芝市的家中走访,没想到他已成了当地首富。”

  “喜马拉雅如电光闪耀,远处是春天水晶般的钟声,你的爱变作岩石,而我在风雪中沉浮。”由西藏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西藏三章》,是女作家刘萱献给雪域高原的诗篇。

  刘萱曾任职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4年作为中央国家机关第四批援藏干部参加援藏,3年后留任继续参加第五批援藏。回京工作后,她还是放不下那片土地,于是2013年又主动申请调入西藏工作。

  “这个展览把我的位置排得太靠前了,我不过是为西藏做了一点小事。”她说。

  来自北京西藏中学的学生们参观后纷纷在纪念卡片上集章,并请作家们签名。高一女生笛吉央啦这个学期刚从拉萨来到北京就读。她告诉记者,其实她对很多书并不了解,但看到书名就感觉十分亲切。比如罗布次仁的《西藏的孩子》,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从西藏偏远地区到北京读书,在全新的环境中成长,让此刻的她很有共鸣。还有《复活的度母》一书,也让她想起小时候奶奶带她去寺庙看绿度母、白度母的场景。

  从1922年出生的恰白·次旦平措创作的《冬之高原》,到“90后”作家洛桑更才的诗集《高原的光》,展览遴选的作家作品如一条长河,诉说着西藏文学与时代同频共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