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地域研究与开发》
以学术之力赋能区域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23
在河南中原厚土上,《地域研究与开发》用43年坚守,书写中国区域发展理论探索史,记录学者回应时代之问的实践足迹。自1982年诞生,这本期刊从地方专业读物成长为全国核心学术阵地,见证地域研究领域变迁,以扎实成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锚定时代命题 服务国家建设
1982年,改革开放重塑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地域研究尚处起步阶段,理论与实践难题亟待破解。多位地理学者凭借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与前瞻性视野,共同推动了《地域研究与开发》的前身——《中原地理研究》在河南正式诞生。
《地域研究与开发》主编赵鹏军介绍,《中原地理研究》创办之初,学者们便明确了期刊的核心使命: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汇聚各方智慧,推动地域研究学科发展,为区域发展实践提供理论支撑。随着我国国土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研究的需求日益迫切,1987年,《中原地理研究》正式更名为《地域研究与开发》,在赵鹏军看来,“名称的变更不仅拓宽了研究视野,更凸显了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定位。”与此同时,期刊聘请了吴传钧、陈述彭等10位著名地理学家担任顾问,为学术方向把关定向,奠定了高起点发展的基础。
43年来,尽管学术热点不断更迭,但期刊“立足地域研究前沿、服务国家建设需求”的宗旨始终未变,这条主线成为期刊稳步前行的根基,也让这本从河南走出的期刊,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紧扣“人地关系”回应战略需求
43年间,期刊紧扣“人地关系”核心命题,随国家发展调整学术焦距,精准回应时代需求,更以具体研究成果支撑实践发展。
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念兴起,期刊率先开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专栏。“组织学者研讨资源与生态平衡、区域长效发展路径,推动绿色理念融入地域研究,为发展模式转型提供理论参考。”赵鹏军表示,当时刊发的《新建煤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探讨:以河南省新郑煤矿为例》等论文,为新郑煤炭循环经济构建与发展提供了针对性方案。
21世纪城市化加速,城市群崛起与城乡变革成焦点。期刊迅速组织“城市群”“城乡融合”专题,邀请专家解析空间结构演变、城乡要素流动等问题。其中,关于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节点城市—县域”联动发展的系列研究,直接为郑州都市圈规划中“1+8”城市功能分工提供了学术依据,也为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新时代,面对“双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重大战略,期刊组建跨学科专栏,汇聚多领域学者交叉研究,凸显融合创新特色。如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期刊刊发论文系统分析黄河流域大遗址文化空间特征和保护措施,提出“片区化管理”,组团发展的规划结构,强化大遗址的保护利用支撑。“从黄河生态修复到乡村人居改善,议题始终贴合国家战略,成为解读区域发展的重要窗口。”赵鹏军说。
在拓展学术内容的同时,期刊的形态与内涵也在不断革新。从最初的单一纸质出版,到如今积极推进数字出版转型,期刊持续优化排版设计与阅读体验,让学术成果更易被获取。《地域研究与开发》编辑部主任解月介绍,期刊深化与顶尖专家合作,扩充青年编委团队,搭建新媒体矩阵推送优质内容,显著提升了论文传播效率与影响力,品牌价值持续攀升。
坚持“开门办刊”构建交流网络
“优秀期刊是开放的思想交流枢纽。”赵鹏军称,《地域研究与开发》近年打破地域与学科壁垒,以“开门办刊”构建交流网络,融通“学界—业界—媒界”。
“向上对接”方面,编辑部走访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等机构,对标高水平期刊范式,将政策视角与前沿判断融入编辑实践,提升学术站位。
“向下扎根”方面,与大河网等本地媒体战略合作,通过专题报道转化学术成果,如结合期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联合推出“‘河事’知多少”系列专栏,持续性展示绿色发展理念在河南的落地执行;与省内高校共建作者培育基地,扶持青年人才,储备学科力量。一系列举措让期刊成为“学术共同体”。
学术质量是发展基石。期刊恪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栏目兼顾理论与应用,契合国家战略,为观点碰撞提供平台。目前已形成《理论与方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特色栏目,收录情况涵盖CSSCI、北大核心、JST等多个国内外重要数据库。
“稿件质量是生命线。”解月介绍,期刊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初审审选题与规范,复审审方法与逻辑,终审审创新与价值,流程严谨透明。这份坚守换得学界认可:年投稿量达2500余篇,荣获河南省优秀科技期刊奖、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等荣誉,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