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各地新华书店推动从经营理念到服务模式的系统性重构——
主渠道革新:从卖书到生态再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23
在数字技术重构消费逻辑的今天,拥有88年历史的新华书店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这场以数智化为核心的转型,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从经营理念到服务模式的系统性重构。各地新华书店以看得见的实践、摸得着的成效,走出了一条“以书为核、技术赋能、生态延伸”的发展新路,让这一文化主渠道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数智化重构经营内核
把“书店”变“平台”
传统新华书店的“单店作战”模式,正被数智化浪潮彻底改写。通过打通“人、货、场”的数据壁垒,新华书店将分散的门店资源整合为协同运转的服务平台,实现了从“卖产品”到“经营用户”的本质跨越。
走进湖北新华的实体门店,智能荐书设备前总能看到年轻读者驻足。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设备能快速分析读者阅读偏好,生成个性化书单。此外,全面上线的自助收银系统,让读者自主完成扫码、支付全流程,高峰时段平均结算时间从5分钟缩短至1分钟。
这些看似零散的智能设备,实则是门店数字化转型的“末梢神经”。湖北新华连锁分公司门店运营部部长姜萍介绍,湖北全省目前已有80%的门店完成智能设备改造,年轻客群占比提升至35%。
数据驱动让服务更具针对性。安徽元·书局依托“皖新云书店”小程序构建用户数据体系,通过分析读者停留区域、翻阅记录、购买偏好等行为数据,为100万会员建立上百个标签,实现“线上个性化推送、线下货架动态调整”。“这种精准运营使门店库存周转提升50%,新书推广效率显著提高。”安徽皖新传媒文化服务总公司市场企划部主任金岳晴说。
在江苏凤凰新华,全省100家核心门店上线了客流监测系统,根据系统记录生成的客流趋势、客户画像和高峰时段等数据信息,动态调整业态布局和规划营销活动。其云馆配平台上线的AI智能荐书功能,基于客户单位性质和历史订单信息,精准推荐书目,大幅提升馆采质效。同时,依托自有电商平台为政企单位提供“一企一店”专属服务,结合客群消费偏好分析与个性化定制需求,精准满足超130万会员的多样化阅读需求。
教材包装和运输曾经是图书物流领域的“老大难”问题。四川新华文轩的数智化改造,通过5条自动包装机生产线的投入使用,实现仓内教材包装、贴标、打带、码垛的全流程自动化。同时通过与技术专家共研,实现了不同教材品种及开本的“配方式”一键切换功能。在教材运输环节,打造GPS(全球定位系统)可视化订单跟踪功能,结合智慧物流大屏实时反馈、系统数据对接及异常报警机制,实现四川省内教材运输精准监控。实施数智化改造后,四川新华文轩的教材包装作业日均产能相较传统人工作业效率提升近3倍,包件损坏率接近0。运输端实现精准跟踪线路142条,峰值期日处理包件达10万余件。
浙江新华借助数据中台打通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与物流系统,通过智能调度算法应对电商订单年均40%的增长压力,物流成本下降14%,日处理订单能力提升至15万单,其线上连锁经营体系的高效运转正是得益于这一供应链支撑。
打破线上线下数据壁垒,构建全域统一的会员体系,成为新华书店“经营用户”的核心抓手。今年5月,河南新华打造的全省统一会员管理系统1.0版本和会员小程序,实现了“一个品牌、一套积分、一张卡”的全域覆盖,整合了全省129家市县店、700余家门店的用户数据。据河南新华门店运营总监马强介绍,该系统上线4个月以来,已吸引注册会员610万人,积分兑换量达782万分,会员复购率较之前提升25%,贡献全省门店30%的销售额。
浙江新华的“钱塘鸿书”平台将会员运营推向更高维度,这个整合了全省700余家门店的云平台构建了完整的会员权益体系,吸引会员超200万,累计交易金额突破5亿元,成为区域数智化运营的标杆。
业态融合创新
以“书”为核延伸服务边界
数智化让新华书店突破了“卖书”的单一身份,但这种延伸始终围绕“文化服务”核心。从校园到社区,从线下到线上,新华书店通过场景再造,成为嵌入日常生活的“文化节点”。
教育领域是新华书店的传统优势阵地,数智化转型让其从“教材配送商”升级为“教育服务伙伴”。湖南新华精准捕捉教育数字化转型先机,打造的“智慧操场”已覆盖136所学校,服务超百万学生。湖南新华书店集团董事长沈剑锋介绍,该项目通过高清摄像头和AI算法,能精准捕捉学生运动动作,分析动作幅度、发力顺序等17项数据,生成个性化训练报告。这一项目作为湖南新华“智趣新体育”生态服务体系的核心载体,实现了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围绕“即时性”与“场景化”需求,新华书店通过数智化手段打破物理空间限制,让阅读服务融入“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半小时能送书上门吗?孩子急需一本教辅资料。”成都市民李女士的紧急需求,在新华文轩“半小时阅读到家”服务面前迎刃而解。通过云店小程序下单后,不到30分钟,图书就被送到了她手中。云店经营中心负责人介绍,“半小时阅读到家”模式以“门店自提、小时达、云仓发货”分层响应需求,目前已覆盖四川160余家门店,服务周边3—5公里用户。
福建新华的“云书馆”,这一由福建新华倾力打造的数智阅读平台,已在多个场景落地:在福建晋江,依托“云书馆”建设的“职工数智云书屋”成为企业职工的知识“加油站”;福州火车站的“福站云书馆”让旅客候车时“一键畅读”;福州军门社区的“家门口的云端图书馆”构建起“党建+阅读+邻里”的服务矩阵;在阿根廷闽情书屋,“云书馆”为当地闽籍华人搭建起一座“云端故里”。目前该项目已在福建落地近百个合作场景。
浙江新华“钱塘鸿书”平台作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均发布文化活动近万场,读者线上下单后最快30分钟就能收到图书。“现在买书就像点外卖一样方便,周末还能通过平台报名亲子研学,新华书店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宁波读者林女士说。
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差异,新华书店以数智化技术为适配工具,实现服务的全龄覆盖。在福州安泰新华图书城,专为老年群体设立的“福见银龄·思政悦空间”,通过裸眼3D电影、元宇宙阅读体验等项目,让银发族也能感受科技与阅读的融合。江苏凤凰新华优化自助购书机和线上平台界面,放大字体与操作按钮,提升适老化体验;安徽元·书局开发轻量化AR入口,扫码即可触发3D图书预览,通过语音助手与手势识别降低了老年用户的使用门槛;四川新华文轩为老年读者优化服务流程,提供“送书+读报”组合服务。
孩子们的需求同样被精准捕捉。河南新华聚焦青少年阅读服务,整合3000余条优质数字资源,开发AI整本书伴读助手,根据学生学段与兴趣生成个性化阅读方案。河南新华还通过在9个地市19所学校布设176台智能借阅书柜,累计实现师生借阅10万次,为阅读教学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值得一提的是,河南新华在会员系统中细分“亲子家庭”标签,定向推送儿童手工、绘本共读等活动,参与家庭复购率达60%。
福州鳌峰坊书城的“新华AI智学空间”通过AI学习机为学生推送个性化资料;厦门同安智慧书城的5GVR阅读树让青少年“走进”书中世界;江苏凤凰新华的VR沉浸式阅读项目将阅读变成有趣的游戏体验,实现阅读内容的交互化与情境化表达。这些实践均围绕“阅读+科技”的核心,实现了对不同年龄群体的精准服务。
上海新华临港科技智慧图书馆构建“科技+知识服务”平台,接入Nature(自然)、万方等20亿条元数据资源,通过AI知识图谱与语义检索技术,为科研人员精准匹配文献。截至2025年1月,平台注册用户突破4.2万,图书馆累计接待参观及活动超6万人次,成为华东地区知识服务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典范,实现了服务对象从大众读者到专业人群的拓展。
破解转型瓶颈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建”
数智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面对技术投入高、人才短缺等难题,新华书店通过降本增效、人才培养、生态联动等方式,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技术投入的核心价值在于“提质增效”,新华书店通过AI、大数据等技术的精准应用,将前期高成本投入转化为长期盈利回报,实现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作为安徽新华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标杆项目,安徽元·书局通过技术优化实现了成本控制与效益提升。如今,通过AI生成基础模型、UGC(用户生成内容)素材补充等方式,虚拟场景搭建边际成本降低了40%。在数字内容制作上,以前做一本书的推广视频要一周,现在用AI自动生成,一天能做10个推广视频,效率大幅提升。
这些技术投入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在元·书局2024年全年的盈利结构中,虚拟体验项目占比66%,其中“元游幻境”XR项目年均创收超百万元;数字内容服务占13%,而传统图书销售仅占7%。
浙江新华通过ERP系统智能调度算法,应对电商订单年均40%的增长压力,物流成本下降14%,日处理订单能力提升至15万单。“技术并非单纯的成本投入,关键在于应用,用对技术才能真正实现降本增效。”浙江新华相关负责人说。
江苏凤凰新华在自有智慧仓储系统基础上,直接对接上游出版单位图书资源库,新书经社店通平台“一键上架”电商平台,从商品入库到上架时间由5天缩短至3天,自动补货准确率超90%。与开卷合作,依托其庞大的零售市场数据库,通过“开卷智能选书平台”实现门店精准选品,畅销书周转率提升15%以上。
数智化转型的落地离不开专业人才支撑,新华书店通过专项培训、机制激励与跨界培养,打造既懂文化服务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团队。“以前招店员只要懂图书就行,现在得会直播、懂数据分析。”湖北新华连锁分公司副经理舒展的话,道出了数智化转型对人才的新要求。为打造适配团队,湖北新华开展全年4次智慧零售专项培训,内容涵盖直播运营、数据分析等实用技能,同时开放企业微信权限激发分公司自主创新活力,通过“学霸笔记大赛”等机制考核激励调动团队积极性。
江苏凤凰新华聚焦“文化+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重点打造高水平区域客户经理队伍,要求其兼具出版发行业务认知与数据分析能力,既能提供产品推广、运维服务,又能收集用户反馈优化项目。安徽元·书局组建“内容—技术—运营”跨部门团队,与高校合作培养XR技术运维、AIGC内容创作等专业人才;河南新华通过开放企业微信权限、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员工自主创新活力,店员成了既能当荐书主播又能做用户分析的“多面手”。
单打独斗的转型难以持续,新华书店通过与出版社、科技企业、政府部门的深度合作,整合资源、分担成本、共享收益,构建起多方共赢的数智化生态。福建新华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建新华与全国各大出版机构深度合作,“云书馆”汇聚海量正版数字资源;借助创新数字出版解决方案,助力实现中文出版物的“文化出海”。
四川新华文轩通过“云店+社群”模式构建私域运营体系,形成“大众福利群—儿童亲子群—核心用户群”的漏斗式运营结构,25万社群用户成为稳定消费群体,同时通过规模效应提升与出版社的议价能力。
政企联动同样成效显著。河南新华将会员数据接入“书香河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为政府制定文化供给策略提供支撑;浙江新华“钱塘鸿书”融入全省“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获得政策与资源支持;湖南新华与教育部门协同推进“智慧操场”,快速实现校园覆盖,降低市场开拓成本。
跨区域复制让成功经验实现价值最大化。江苏凤凰新华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策略,“凤凰智羚”“凤凰智慧体育”项目在样板校打磨成熟后,形成标准化方案向全省推广,既降低试错成本,又提升落地效率。
正如马强所说,“新华书店的数智化转型,变的是服务形式、运营模式,不变的是文化惠民的初心。技术始终是服务文化的工具,而非目的。”
这场数智化转型证明:实体书店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规模多大,而在于与读者的连接多深;不在于卖多少书,而在于创造多少文化服务的可能。当新华书店放下“文化守门人”的刻板印象,以技术为桨、体验为帆,就能在数字时代继续书写文化传播的新篇章,让主渠道的生命力愈发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