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市 坚持“五步走” 筑牢基层防线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18
为营造辖区内清朗的文化环境,近年来,吉林省大安市长虹街道民主社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县“扫黄打非”工作部署,以党建引领为中心,将“扫黄打非”工作摆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巩固基层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位置。长虹街道民主社区作为一县(区)一典型百强基层标兵站点,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
高位抓推动
民主社区党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将“扫黄打非”纳入党建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网格员为骨干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确保上级精神一贯到底、工作要求落地生根。
充分发挥社区党委协调优势,有效整合社区民警、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志愿者队伍等多方力量,明确职责分工,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问题联治”的协同作战格局,实现“扫黄打非”工作与平安建设、文明创建、网格化管理等深度融合。
社区设立标准化“扫黄打非”工作站,配备专用办公场所、必要设施设备。建立健全信息收集、线索上报、巡查处置、宣传教育、保密管理等工作制度和流程,确保工作运行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细化“责任网”
依托社区精细化网格管理体系,民主社区将“扫黄打非”工作深度嵌入网格员日常巡查职责。
他们组建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热心居民、楼栋长等组成的“扫黄打非”义务监督员和信息员队伍。通过定期培训、明确激励措施,激发其参与热情,形成“社区干部+专业力量+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立体化监督网络,让有害信息无处遁形。
建立与辖区派出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会商机制,明确各单位在“扫黄打非”工作中的职责边界与协作流程。针对网格巡查、群众反馈的可疑线索,实行“社区初核+部门快处”闭环处置,切实将部门力量融入社区责任网,提升“扫黄打非”工作治理效能。
拓展覆盖面
民主社区将“扫黄打非”宣传有机融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书屋、宣传栏、电子屏等各类线下阵地,设立“护苗”工作站或专角,张贴宣传海报,摆放宣传折页,播放宣传短片,营造抬头可见、驻足可学的浓厚氛围。
充分利用居民微信群、楼栋群等线上平台,定期推送“扫黄打非”政策法规解读、典型案例警示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提升宣传的吸引力和覆盖面,引导居民自觉抵制文化垃圾。
结合世界读书日、“六一”儿童节等重要节点及我街“石榴籽”党建大集活动组织开展“扫黄打非”宣传,同时邀请辖区文艺团队将“扫黄打非”知识编排成文艺节目,将“扫黄打非”知识“唱出来”“传出去”。以活动激发居民参与热情,让宣传教育从“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互动”,切实提升“扫黄打非”宣传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增强凝聚力
民主社区定期组织对辖区内重点场所、重点人群(如未成年人、流动人口等)进行深入摸排,建立动态管理台账。重点关注辖区周边文化环境、网络直播、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领域,做到情况明、底数清。
建立高效的问题线索流转和处置机制。对网格巡查发现、群众举报、上级交办的线索,工作站第一时间核实甄别、分类处置。
整合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辖区学校、企业及社会组织资源,组建“扫黄打非”志愿服务队,开展“护苗”“净网”等主题联动活动。激励更多群众参与,推动“共治联动网”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切实增强“扫黄打非”凝聚力。
下好“赋能棋”
民主社区定期组织社区“扫黄打非”工作站成员、网格员进行专题培训,内容涵盖政策法规解读、非法出版物识别技巧、网络有害信息甄别、巡查工作规范、沟通协调艺术、保密纪律等,不断提升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
定期组织召开工作例会,交流经验做法,分析典型案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鼓励工作人员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工作方法,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升社区“扫黄打非”工作的整体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