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文原版发行到多语种版权输出,全球热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敦煌女儿”故事何以感动世界

作者:本报记者 陈妙然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18

  9月的莫斯科天高云淡,秋阳为特维尔大街铺上一层暖金色。第38届莫斯科国际书展现场人流如织。在中国联合展台,以敦煌莫高窟经典壁画《鹿王本生图》为封面的《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俄文版新书吸引众多俄罗斯读者驻足翻阅。一位当地汉学家感叹:“这不仅是中国的敦煌,更是人类文明的灯塔。”

  从中文原版发行到多语种版权输出,从“中国好书”到全球热读,已发行60万册的“敦煌女儿”樊锦诗守护莫高窟半个多世纪的故事,正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一次生动实践。

  一种精神穿越时空:莫高精神的当代共鸣

  “一旦去过那里,心里就会留下印记。”一位俄罗斯读者在社交媒体的留言,道出了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我心归处是敦煌》讲述了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自1963年大学毕业后扎根敦煌,在大漠深处开展文物保护、研究和传承工作的感人故事。她与几代莫高窟人一起,在荒芜与繁华之间,选择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我见证了莫高窟的沧桑巨变,见证了一代代莫高窟人无怨无悔的奉献,也见证了来自多国的文物保护专家与我们同心协力开展科研、修复工作的感人场景。我有责任将莫高窟人的精神传递下去,为敦煌留史。”莫斯科国际书展现场,樊锦诗通过视频寄语现场读者朋友:“希望看了这本书之后,能够爱上中国文化,爱上敦煌莫高窟,爱上莫高窟人。”

  本书作者、北京大学教授顾春芳在视频致辞中表示:“为了保护莫高窟这座人类绝无仅有的文化遗产,以樊锦诗为代表的莫高窟人,甘愿为之献出青春和生命。她让我们坚信人类的文明之火未曾熄灭,也永不会熄灭。全球化时代更需要这样的文化纽带,让我们在差异中寻找共鸣,在历史中汲取智慧,共同书写人类文明的未来篇章。”

  东方图书出版社总编辑娜塔莉亚·格鲁谢茨卡娅指出:“樊锦诗先生的故事超越了国界。这种对文明传承的执着,与俄罗斯文学中‘知识分子使命’的传统,如托尔斯泰对精神的追问、契诃夫对文化消逝的忧思,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一幅壁画连接东西:国际出版的创新实践

  《我心归处是敦煌》俄文版在视觉呈现上进行了特别设计。封面选用了莫高窟第257窟的《鹿王本生图》作为主要设计元素。这幅壁画不仅艺术价值极高、叙事性强,也是国际范围内广为人知的敦煌壁画代表之一。其浓郁的异域文化气息和寓言性情节,能够迅速唤起读者的好奇心与共鸣。

  《我心归处是敦煌》俄文版版权经理王玉强介绍,俄文版在内页中还增配了多幅高清彩色插图,涵盖壁画、雕塑等不同类型的敦煌艺术珍品。这些图片从多维度展现出敦煌文化的宏伟与樊锦诗先生坚守一生的文化现场,强化了樊锦诗个人命运与敦煌之间的深刻联结,为国际读者带来跨越地域与语言的文化力量。

  《我心归处是敦煌》俄文版出版社俄罗斯尚斯国际出版社在俄罗斯最大的社交平台VK上发布了该书书讯推介和莫斯科书展首发式活动信息,得到众多粉丝点赞和转发。译林出版社版权合作部主任赵薇介绍:“在选择海外出版社时,我们着重考察海外出版社的实力和背景,尤其看重其海外营销推广能力,以确保本书能进入海外主流市场,抵达更多的读者。”

  一次碰面一见如故:守护文明的心意相通

  2014年,顾春芳去敦煌考察,与北大校友樊锦诗相识,一见如故,结下“忘年交”。后来,樊锦诗欣然接受了顾春芳的深度访谈,经过十几天的彻夜长谈,青年学者与老一辈学者在纸笔间,心会意合。

  “你们刚才说,要给敦煌、给莫高窟做传,这个说到我心里了。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并没有什么了不得。但是我又是有责任的,我必须为莫高窟留下点什么。”译林社编辑团队2019年初次在北京大学与樊锦诗见面时,她的一番话,震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

  译林社特别在北大的一个宾馆里开了几间工作室。樊锦诗和顾春芳住了进去,谢绝了各种访问,几乎是隐居在了那里。整整两个月,二人几乎是以撰写考古报告的严谨细致,全情投入工作,终于把这部近30万字的书稿修改完毕。

  据本书责任编辑陈叶、陆晨希介绍,作为一部人物传记,它的内容非常“硬核”。除了樊锦诗本人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还有波澜壮阔的莫高窟史话。成书后,有人不理解为何一部人物传记,需要纳入如此厚重的史料?这恰恰就回到了樊锦诗做传的初心。“这些卷帙浩繁、令人望而生畏的史料、数据、文件,这些与人生故事相比略显枯燥的工作日常,正是樊老师的日日夜夜,是她的全部心血和心神,是她之所以被称为‘敦煌的女儿’的见证。”

  一部好书沟通世界:译林经验编织出版丝路

  译林社2019年推出《我心归处是敦煌》中文版后,就开始了多语种版权输出的全方位布局,聚焦美国和“一带一路”国家。目前,该书已输出英文、俄文、印地文、土耳其文、哈萨克文及中文繁体等多个文版的版权。

  敦煌地处丝绸之路咽喉之处,是东西贸易的要道,东西交流的节点。以敦煌为文化原点,《我心归处是敦煌》沿着丝绸之路的历史轨迹实现了广泛传播,其俄文版、土耳其文版以及哈萨克文版的输出,意味着这部描绘中国文化瑰宝及其保护者故事的作品,在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国家找到了新的读者群体,巩固夯实了中亚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桥梁。

  英文版于2024年8月在美国旧金山成功首发,获全球1500多家网络媒体报道与转发,实现了海内外联动传播的效应。

  这种成功不是偶然。赵薇认为:“这本书从两个层面来看均值得海外传播:一是敦煌文化,这是丝绸路上的千年瑰宝,对东西方文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二是莫高精神,樊锦诗一辈子守护敦煌的献身精神值得向全世界弘扬。”

  据介绍,为确保《我心归处是敦煌》多语种版本在各个目标市场的顺利出版,译林社将建立一套高效的合作监督机制,与所有合作的海外出版社明确其出版计划和责任分工,定期组织视频会议或电话沟通,了解翻译、编辑、设计等各个环节的进展情况,并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保证翻译质量和市场适应性,使《我心归处是敦煌》在全球范围内稳健落地并获得读者的认可。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译萱表示,《我心归处是敦煌》不仅是一位杰出学者扎根大漠、奉献敦煌的壮阔人生史诗,更是一部中华文明瑰宝——敦煌莫高窟的守护史、研究史与传承史。

  “在国际语境中,莫高精神体现了文明互鉴的深远意义。这种开放、包容、传承的态度,与当今世界跨文化对话、保护人类共同遗产的呼吁高度契合。国外读者不仅能从中看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更能感受到文明共存与精神坚守的普遍价值。”王玉强说。

  从大漠深处到世界舞台,《我心归处是敦煌》的国际之旅表明,真正打动人心的故事能够超越地域与文化的界限。当“敦煌女儿”的故事以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传诵,这不仅是一本书的成功,更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