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包装市场增长强劲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17
史密瑟斯研究所日前发布《亚太地区包装法规的影响:六大行业关键举措》白皮书。数据显示,2025年,亚太地区包装市场规模预计达到5352亿美元,2025年—2028年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4.1%。值得关注的是,预计到2028年,该地区包装消费量的增长速度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活力。这一增长趋势既得益于亚太地区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与消费市场的扩张、产业升级等因素密切相关,为包装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产品包装创新升级
根据白皮书,从终端用户领域来看,工业、运输等领域是包装产品应用最为集中的场景,其需求量在各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食品和饮料领域紧随其后,作为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包装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较高要求。
在增长速度方面,首先是医疗保健领域对包装产品的需求增长最快,专业化的包装能更好地保障药品和医疗用品的质量。其次是食品和化妆品领域,其中,化妆品领域的增长尤为突出,主要得益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消费者对健康和个人形象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推动了各类化妆品包装的创新与升级。
按照产品类型划分,亚太地区的包装产品种类丰富,可分为软质塑料、硬质塑料、玻璃、软质金属箔、纸板、软质纸张、金属等类型。其中,纸板是最大的包装产品种类,凭借其可回收性强、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在各类包装场景中广泛应用。随着网购市场的扩张,消费者对可持续、可再生包装材料的关注度上升,纸包装产品销量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数据显示,2024年—2028年,软质塑料包装产品增长最快,预计增长率为5.1%。包装材料替代中,在食品等市场方面,软质塑料包装正逐步取代硬质塑料包装材料;硬质塑料包装正取代玻璃瓶、玻璃罐等传统包装。
随着亚太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消费者环保意识不断提升,法规在引导包装行业走向可持续性、高效性和合规性方面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史密瑟斯研究所认为,亚太地区的包装法规设定了标准,但要实现真正的可循环,仅靠孤立的合规行动还远远不够。从使用后回收材料应用到废弃物管理和回收,任何环节的成功与否,都依赖于产业链相关方的联动行动。政府的法规驱动、品牌方的回收策略、供应商的创新以及回收解决方案,并非独立举措,它们共同构成了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只有通过产业链各方的战略协同,将这些行动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法规的最终目标,即构建可持续包装生命周期,达成真正的材料循环。
六个维度解析法规
史密瑟斯研究所发布的白皮书从六个维度解析包装法规的重要性及其关键点。
一是使用后回收材料的应用。使用后回收材料虽可作为可持续包装的重要助力,但必须优先考虑其安全性,确保符合食品接触材料的相关法规要求,最大限度降低使用再生塑料的潜在风险。在各国实践上,日本已针对饮料、日用化妆品及家用洗涤剂容器发布自愿性包装可回收性设计标准,其中包含2025年再生塑料包装材料的使用要求。2025年4月起,印度强制要求塑料包装制造商、进口商及品牌方在塑料包装中使用再生材料,且使用比例将逐年提高。预计到2029年,亚太地区食品级使用后回收材料(塑料类)消费量将超过10万吨。
二是材料创新与替代方案。各国政府正通过立法解决塑料垃圾问题,推动产业链各方开发生物可降解材料、环保替代材料,提供其他可持续解决方案。在食品领域,阻隔涂层纸和纸板在冷藏食品、甜品领域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单一材料软质塑料使用量增加,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应用扩大。在饮料领域,可再生浆纸瓶即将实现全面商业化应用。在运输物流领域,电商产品的软质包装将逐渐从塑料向纸张转变,从聚苯乙烯向纤维基防护包装和空隙填充材料转变。在个人护理领域,高端品牌和快速消费品企业将优先选择纤维基包装,难回收塑料的使用量将明显减少。
三是可重复使用且可重新装填包装。这些可重复使用包装在亚太地区各国中均有实践案例。例如,泰国最大连锁超市托普斯与泰国联合利华、暹罗水泥集团合作,在托普斯西门中心超市推出“补充装站点”项目。中国的顺丰速运和京东在快递环节使用可重复使用包装。
四是押金返还系统。这是生产者延伸责任的一种形式,其核心目标是通过退款激励消费者将包装返还至商店或回收点,以提高垃圾分类效率和回收率。亚太地区不断出台法规,为推动押金返还系统作出有效助力。例如新加坡计划从2026年4月1日起,为饮料容器推出押金返还系统,所有进口或生产相关饮料产品的生产商均须参与该计划。澳大利亚推行非强制性容器押金计划,涵盖玻璃、塑料、金属等多种容器类型。
五是先进的包装废弃物管理。包装废弃物回收不仅是一种废弃物管理策略,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企业实践案例上,利乐中国采取饮料纸盒智能分拣回收举措,建成了中国首个针对低价值可回收物的自动化分拣工厂。韩国“超级垃圾桶”项目采用塑料瓶智能回收举措,在各地的社区、公园及其他公共场所布设了1000多个AI驱动的回收箱。
六是化学回收解决方案。韩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越南等国已为本国的包装回收率设定了具体目标,且极为重视塑料回收。然而,与玻璃、纸张、金属等材料相比,塑料回收率仍显著偏低。因此,制定有效的塑料回收及利用优化策略,已成为关键且广受关注的议题。
(译自史密瑟斯研究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