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A股重点文化用纸上市公司:
竞争加剧 各出拳头“打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17
9月10日,胶版印刷纸期货及期权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作为全球首个文化用纸金融衍生品,其对文化用纸相关产业链将产生何种影响,仍需在后续市场发展中持续观察。在此关键节点,回顾上半年文化用纸个股的表现,或能更好地把握文化用纸市场行情。《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梳理2025年上半年A股上市纸企情况后发现,文化用纸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其中,太阳纸业、山鹰国际、博汇纸业、华泰股份、岳阳林纸这5家上半年营收排名靠前且文化纸业务贡献突出的企业,表现各有亮点。
太阳纸业 差异化产品筑牢业绩根基
梳理27家A股上市纸企半年报可见,太阳纸业以191.13亿元营收、17.8亿元净利润,成为上半年营收与净利润的“双料冠军”,在一众文化用纸生产龙头中表现抢眼。
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太阳纸业双胶纸营收42.02亿元,占总营收的21.99%;铜版纸营收21.6亿元,占总营收的10.55%。报告期内,太阳纸业践行“三个差异化”战略:原料端采用多元自制浆原料,保障供应并降低纤维成本;工艺端着力改进,大幅减少高成本原料使用;产品端聚焦创新,推出包括文化用纸在内的一批适销对路的差异化产品,为上半年业绩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下半年是太阳纸业广西基地南宁园区新项目推进的关键期。其中,年产35万吨漂白化学木浆生产线、15万吨机械木浆生产线及配套设施,预计于三季度至四季度陆续进入试产阶段。届时,其山东、广西以及老挝三大基地的产业布局将迈入全面协同发展新阶段。
山鹰国际 深耕产业链一体化优势
山鹰国际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38.4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181.54万元。原纸板块表现稳健,产量356.64万吨,同比增长4.3%;销量347.42万吨,同比增长0.29%,产销率达97.41%,实现销售收入92.15亿元,造纸毛利率亦有所回升。
文化用纸业务方面,山鹰国际的国内产品以新闻纸为主,其控股子公司美国凤凰纸业则聚焦硬木漂白浆、双胶纸、喷墨打印纸等文化纸品类,拥有年产能36万短吨的多品类文化浆纸生产线。长期以来,山鹰国际始终深耕产业链一体化,上游构建国内外回收纤维采购网络,在美、英、荷等主要回收纤维来源地开展贸易,并在东南亚布局再生浆,保障原材料优质供应。下游在全国布局包装厂,产品直接服务于通讯、电子、食品、家电、电商快递等领域客户。
博汇纸业 高端化突破对冲市场压力
半年报显示,博汇纸业上半年实现营收95.64亿元,净利润0.9亿元。产销量方面,机制纸生产243.20万吨,同比增长12.39%;销售235.01万吨,同比增长8.77%,外销占比达20.6%。同时,统筹山东、江苏两大基地协同运营,产销量持续增长,规模效应进一步释放。
文化用纸板块中,博汇纸业聚焦高克重、高松厚度及特色文化用纸等高盈利品种,差异化产品销量显著提升,有效对冲了板块产品价格下行的影响。其中,高松厚度吸塑卡斩获“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及“好品山东”称号,成为其在文化用纸高端化突破中的亮眼名片。
对于下半年文化用纸市场行情,博汇纸业在半年报中预判:随着秋季教材招标集中启动、社会印务旺季来临,市场需求有望环比改善。同时,胶版印刷纸期货及期权的上市,将作为新的双胶纸定价和风险管理工具,进一步提升产业定价效率及企业资产配置、风险管理能力。造纸印刷企业若能依托稳定料源与柔性产线,有望在行业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管控经营风险。
华泰股份 数字化升级夯实发展内功
华泰股份半年报显示,上半年企业实现营收64.09亿元,净利润0.68亿元。通过优化产品结构与原料结构,华泰股份实现了新闻纸、铜版纸等产品的降本提质增效,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华泰股份投资建设的年产70万吨化学浆项目顺利投产,有效补齐了上游产业短板,保障了纸浆供应并降低了原材料成本。同时,作为山东省造纸行业首批产业大脑建设试点单位,华泰股份通过产业大脑建设推动数据化升级,实现产业链一体化发展。今年5月,其“瞬捷云链造纸产业大模型”入选山东省2025年工业领域行业大模型“揭榜挂帅”攻关项目。7月,子公司入选国家数据局2025年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成为山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级项目。
岳阳林纸 文化纸新项目释放增长动能
岳阳林纸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实现营收44.84亿元,净利润1.41亿元。报告期内,岳阳林纸做强浆纸基地,全力推动11号纸机稳产超产,引领岳阳基地提质升级。同时整合技术、生产、营销、采购等多方力量,加强新产品开发,全力推动新产能达产达标。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岳阳林纸提质升级综合技改项目一期——年产45万吨文化纸项目正式投产,带动纸产品产量较上年同期增加15.32万吨。该项目旨在将造纸基地打造为绿色节能、智能制造的循环产业基地,在扩大产能规模的同时,实现系统提质升级与产品结构优化,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