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印刷类博物馆变成“社会大课堂”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17
近段时间以来,从青少年暑期研学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从触摸活字纹理到记录古籍修复技艺,印刷类博物馆正悄然突破传统陈列馆的边界,以“社会大课堂”的身份,架起连接历史与当下、知识与实践的桥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印刷类博物馆的这场“变身”,不仅精准回应了研学与实践的需求,更在文化传承的土壤中播下了生根发芽的种子,让古老的印刷术在当代焕发新生。
印刷类博物馆的“变身”,始于对课堂场景的深度延伸。它不再是玻璃展柜后沉默的静态展品,而是可触摸、可操作、可探索的鲜活课堂。在中国印刷博物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的实践团队深入馆内,或梳理印刷技术从雕版到活字的演变脉络,或调研印刷术对古代文化传播的深远影响,将学术研究与文化感知紧密结合;在江苏凤凰印刷文化博物馆、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青少年研学活动热火朝天,孩子们在“做中学”亲手体验活字排版,直观感受印刷术如何承载千年文明。这种“沉浸体验+深度实践”的模式,让印刷类博物馆从单纯的知识输出地转变为能力培养与文化浸润的场域,印刷文化的基因也在此过程中悄然植入人心。
面向未来,印刷类博物馆的教育布局更需在守根与创新中找到平衡。在青少年教育层面,不妨紧扣中小学课程体系,打造定制化文化课程包。如结合历史课设计活字印刷与古代信息传播主题活动,让学生理解印刷术对文明延续的意义;联动美术课开展古籍装帧美学创作,让传统工艺与审美教育碰撞火花,实现文化传承与学业成长的无缝衔接。针对大学生群体,则应深化与高校等的合作,建立印刷文化实践基地,支持他们围绕数字技术活化印刷非遗等前沿课题展开研究,更鼓励用短视频、VR等新媒体形式,让雕版、活字等古老技艺以“潮”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打破传统文化与年轻群体的隔阂。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印刷类博物馆的“大学校”价值,本质上是让印刷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它不仅要展示雕版的精美、活字的精巧,更要讲透印刷术如何让典籍得以流传、如何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让青少年知道,每一个小小的活字都曾承载着文明延续的使命;让大学生懂得,守护印刷文化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这种对文化本质的认知,远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有力量,更能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
从陈列馆到“社会大课堂”,印刷类博物馆的转型是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更是对博物馆育人价值的深化。青少年研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印刷类博物馆的“行走课堂”,用多元形式激活了文化传承的生命力。当更多人能在实践中触摸印刷文化的温度,在探索中读懂文明传承的重量,古老的印刷术必将成为照亮文化自信之路的重要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