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谣》:

历史题材小说的书写与虚构

作者:孙建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15

方冠晴 著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历史题材小说的虚构,必须建立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之下。《二月谣》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历史题材小说。这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核心故事是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真实历史事件。

  1938年8月,黄梅县城失守,侵华日军选定小池口西6公里处的二套口修建军用机场,频繁空袭武汉及周边地区。在中共黄梅县委的指挥下,黄梅少年抗日先锋队成功奇袭并焚毁该机场,使其仅运行80余天便废弃。这段历史上真实的存在,构成小说的经络骨架。

  但现存的史料也仅此而已。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必须要有自己的故事、情节、人物等,相互之间必须具备内在的逻辑关联和艺术的可信度。

  在《二月谣》的艺术世界中,作者融虚构的人物和情节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之中。小说塑造少年板栗、谷雨和三壮三位少年角色,他们在战争中历经亲人离散、目睹暴行,最终加入少年抗日先锋队,配合游击队,火烧日军二套口机场,给予侵略者沉重打击。

  坦白说,正面讲述少年抗战场面的故事并不好写。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故事的设置、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心理变化等,必须是围绕儿童的所愿所能所及展开的。他们的行为举止必须吻合儿童的心性特征。

  在这部作品中,不少情节的处理合理、自然,又不乏内在的逻辑关联,可圈可点。板栗、谷雨和三壮看护林姐遗孤这个情节,初看是避难中的孤立事件。林姐在躲避日军追捕中,托板栗照看自己的孩子,并约定次日晚在亭子里接回孩子。可是林姐不幸牺牲,再也没能出现。而与此同时,日伪军正满城搜捕林姐的孩子二月。

  读者阅读至此,不免会产生疑惑,而这个疑惑,恰恰是作者埋下的伏笔。原来,林姐是战时服务团(少年抗日先锋队前身)成员,却不幸被捕牺牲。日军截获了情报,搜遍林姐全身也没有找到地图,遂紧急搜捕林姐的孩子二月。日军知道,地图一定藏在二月的身上。而偏偏这张地图被三壮当作废纸给二月擦了屁股。这个细节对于成年人来说不合理,但对于少年却完全合理,真实可信。三个少年从少年抗日先锋队那里得知真相后追悔莫及。

  而保护林姐遗孤的这个情节,又引出了整个故事的核心情节——板栗、谷雨和小峰智闯机场,舍身传递出日军的重要情报。

  板栗和谷雨为了“将功补过”,强烈要求去机场周遭打探军情,终获蒋队长许可。他们不会绘图,却有不错的记忆力。他们什么都记:鬼子的飞机一天起降多少架次、炮楼里每天有多少个鬼子出入……他们在机场旁的芦苇荡前前后后待了20多天,饿了吃从旁边空无一人的村里捡来的粮食和芦苇根,渴了喝芦苇荡里的水,总算带回了情报。

  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蒋队长问,鬼子每次换岗的人数固定还是不固定?弹药库有没有岗哨?这些细节不搞清楚,就无法有效地对敌人实施打击。板栗和谷雨没有记住这些,无法回答。而这反而更加真实。

  至此,故事又出现了转折。紧要关头,小峰请缨,自己可以利用日军正从外面抓劳工修炮楼的机会混进机场。进入机场后,小峰很快摸清了敌情。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了。小峰根本出不了机场,情报送不出来。意想不到的是,这时,一首熟悉的童谣《二月谣》从机场内飘了出来,只是原来的歌词变成了现在的歌词:

  中华儿女龙抬头

  久困巨龙一声吼

  同胞们,挺起胸

  莫为鬼子做马牛

  且看那边半堵墙

  后面趴着两只狗

  再看油库保卫处

  里面窝着九牲畜

  ……

  情报通过童谣这一奇特的方式传递了出来。需要指出的是,这不是成年人的方式,这是孩子能够想到和能够做到的方式。情报传出后,小峰不幸中弹牺牲。

  “二月谣”是本书的书名,也是书中每一章都会出现的童谣。它的适时出现,烘托出了整个故事的地域特征、俚语风俗和苦难大地上中国孩童的乐观精神。

  书名《二月谣》与书中的“二月谣”彼此呼应,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