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中央和地方媒体倾情报道英雄回家——
让英雄“名字”印刻在人民心中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15
“先烈拼尽热血、保家卫国。今天,请您听一听我们的威龙呼啸,看一看咱们的锦绣河山,敬礼!”9月12日上午,接运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运-20专机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机场以“过水门”最高礼仪迎接,空中对话激荡人心、令人泪目。9月13日上午,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随着《思念曲》奏响,礼兵们抬起志愿军烈士棺椁绕广场半周,缓缓走向安葬地宫……
9月12日、13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解放军报》、《辽宁日报》、辽宁广播电视台等中央和地方媒体,对于第十二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等活动进行多点位、全方位立体报道。每一篇稿件都充满对志愿军的崇高礼赞,每一个镜头都包含对英雄的深情致敬,在社会各界产生强烈反响。
直击现场 触动人心
9月12日上午,新华社客户端第一时间推出《英雄回家了!》《运-20机舱内,传来一段广播→》《最高礼遇》《歼-20与运-20飞行员空空对话!》《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等报道,13日又推出《镜观中国丨英雄回家》《山河无恙英烈归》等专题,权威、全面、详细记录仪式全过程,并回顾抗美援朝历史。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出《英雄回家!这十个细节,太戳了》,带网友近距离感受烈士遗骸归国的庄重仪式感。9月13日,《人民日报》更以《祖国从未忘记 人民永远铭记》《忠魂不泯 浩气长存》等稿件,通过对91岁的志愿军老战士曾国兴、95岁的志愿军老战士程茂友,以及全国见义勇为模范代表张宝付、文艺工作者朱一龙等人的采访,全面呈现战友间的深厚情意与社会各界对志愿军战士的崇高敬意,尤其是迎接战友“回家”的程茂友那句话直戳泪点:“只要我还能动,就要到现场接他们。这次,我要把阅兵仪式现场的震撼告诉他们,国家强大了,你们安息吧!”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山河如愿英雄回家!第十二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纪实》,生动呈现仪式现场的感人细节和震撼画面,报道极富现场感和感染力。中国军网则聚焦军队元素和军人情怀,推出《英雄,回家!》等报道,详细报道空军执行任务的细节,特别提到运-20专机使用“跨江50”呼号,以纪念志愿军前辈;4架护航的歼-20使用“凯旋”呼号,蕴含人民空军对先烈跨越时空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解放军报》则以《山河执炬迎英雄》《山河无恙 英魂安息》两篇现场通讯图文并茂报道烈士遗骸迎回、安葬过程。
一系列评论引发深入思考。如红网系列评论《烈士遗骸迎回仪式现场,念!念!念!念!》《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不仅仅是一场仪式》等,透过庄严的迎回、安葬仪式,探讨国家、民族与英雄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结,以及年轻一代对历史记忆的血脉传承。
致敬英雄 传承精神
这是一场宏大、庄严的国家仪式,也是一次对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在迎回仪式现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辽宁总站独家提供4小时直播公共信号和现场解说,央视新闻客户端全程直播,新闻频道、综合频道、中文国际频道、中国之声等平台多次开启直播窗口,实现“电视+广播+网络+海外”全平台同步直播,将传播效果从“局部覆盖”升级为“全域共鸣”。
这一庄严时刻,迅速点燃情感共鸣,“山河铭记 英雄回家”话题登顶热搜,阅读量短时间内破亿,引发深切缅怀。
从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沿线,站立着许多前来迎接的群众,运载烈士遗骸的车队经过后,他们朝着车队行驶的方向久久凝望,不愿离去。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网等直播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亿万网友自发打出满屏的“向英雄致敬”,集体悼念,真挚情感如洪流般涌出;道路两侧路灯灯杆上的约3500面五星红旗飘扬;沈阳市户外电子屏、广告位、地标建筑大屏,以及公交车、出租车车顶屏幕,显示的“英雄回家”字样……这些场景交相辉映,映照出线上线下一片“中国红”,中国人民以最高敬意迎接英雄回家。
除了直播环节,各家媒体还在仪式每个环节精心设计新闻背景以及老战士访谈、人物故事等多个系列专题,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回国 96岁老战士行军礼“永远忘不了你们”》《满城“中国红”人民共盼英雄归》《辽宁沈阳 全城点亮思念 以最高礼遇迎英雄归来》等新闻报道与现场直播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中国军号”推出视频《报告!我是你2025年的战友》,通过跨越时空的对话,致敬英雄,传承精神。视频中,英雄生前所在连队的战士们在战位上向老战友报告——“山河已无恙,请你回故乡。以后有我!有我!有我!”
部分地方媒体也关注本地籍贯的烈士,如广西广播电视台推出《致敬英雄!广西平果籍志愿军廖天良烈士遗骸归国》等报道,深入挖掘烈士亲属的故事和寻亲过程,感人至深。
吾辈自强 赓续前行
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当时代的接力棒传到这一代人手里,该怎样赓续精神血脉、守护祖国安宁?
“作为新时代新闻工作者,能记录并报道迎回和安葬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是我们的无上光荣。”连续多次报道迎回和安葬仪式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辽宁总站记者杨雪表示,今年总站技术团队在直播过程中首次实现五机同框(运-20和4架歼-20)。这一直播技术带来的除了视觉震撼,也展现人民空军的强大和飞行员的高超技艺,将“跨江50”与“凯旋”组成五机编队以空军独有的礼仪完整呈现,激荡人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上甘岭。“我反复琢磨:该用怎样的语言,才能让新时代的年轻人读懂那一代人的热血与青春呢?”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主持人李泽新从2021年起参与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相关报道的策划和主持工作,“英雄回家的场景深深触动着我,我也用我的表达,将现场的每一个瞬间通过‘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矩阵传进千家万户,传到亿万人心里。”
9月11日,第十二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主题宣传片《你们的名字》全网上线。这部由退役军人事务部推出的宣传片,以一名小学生视角回望抗美援朝历史,为第二天的遗骸回国活动营造暖心氛围。
李泽新记得有一年,一位礼兵在训练的间隙悄悄问他,棺椁上有没有先烈的照片和资料?他当时没有直接回答,“其实那一刻我在犹豫:该如何向这个充满好奇的年轻人解释英雄的含义?”直到正式执行任务当天,这位礼兵抱起棺椁才发现,那上面没有照片,也没有姓名。后来,他又专门找到李泽新说:“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没有留下名字,但我知道他们是谁。他们是中国军人,是中国英雄!”
2014年以来,中韩双方已成功交接1011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退役军人事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已经顺利完成前11批98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鉴定比对,并成功为2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确认身份、找到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