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国际新闻社在长沙成立;1952年,中国新闻社向海外发稿;今天,她多手段巧解“东西问”——
从国新社到中新社,一直让世界读懂中国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15
国际新闻社位于广西桂林市环湖北路的旧址文化标识。 资料图片
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当天,中国新闻社记者采访了60余位在现场观礼的华侨华人,其中既有知名将领和爱国侨领的后人,也有南侨机工后人、各国知名侨领,包括爱国将领张治中之女张素久、张学良长孙张居信、爱国侨领陈嘉庚之孙陈立人等,发出一系列“侨味”十足的报道。
追溯历史,1952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3周岁生日,中国新闻社正式成立。经刘少奇同志定名,由廖承志等新闻大家在早年国际新闻社基础上创建的中新社,向海外发出了第一篇广播新闻稿《首都纪念国庆节举行隆重阅兵式》。这一声响亮的初啼,向世界特别是海外华侨华人传递了来自东方的“中国声音”。
穿越历史硝烟,中新社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以独具特色的报道,为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人心和力量作出巨大贡献,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新风格”。
传承“融通中外、创新表达”的智慧
1938年,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中新社先辈——国新社同仁冲破重重封锁,10月在长沙成立国际新闻社,11月迁至桂林成为总社。他们以笔为帜,构建了面向海外的立体化传播网络,以真相抗侵略、以传播连中外、以坚守担使命。1952年,从五洲四海而来的一批媒体人又在北京集结,“扩充并加强国新社”,正式开启了新中国对外传播的中新实践。
中国新闻社原总编辑张明新近日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深情回望历史,对今天的中新社发展发出欣慰的慨叹:“从国新社到中新社,从在香港设立对外发稿中心,在‘全国各省和各战区的重要据点’拥有通讯员和特派记者,在美国、缅甸、越南等地设置通讯网,到目前拥有境内外52个分社2000余人的采集网络,建有24小时不间断发稿的全球三地信息发布系统,一代又一代中新社人勇担使命,秉持‘爱国主义’报道方针,在先辈的激励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中新社也已成为中国对外传播领域的一支主力军。”
张明新介绍,在向海外受众传递中国抗战信息和观念的过程中,国新社将“文化转译”作为关键做法,注重寻找东西方共通价值。国新社用“justice”(公道、正义)诠释“得道多助”,用“resilience”(韧性、不屈不挠)解读持久战的关键表述。
“我们坚信,只有找到不同文明价值体系中的‘最大公约数’,打通中西方认知壁垒,中国声音才能让西方民众入耳入心。”张明新说。
2021年伊始,以《中国领导人为什么在元旦而不是春节发表新年贺词?》开篇,中新社推出大型学理型融合报道专栏“东西问”,以“文明互鉴,理性对话”为宗旨,着眼中国与世界在大变局下的新互动,着力探寻“地方—中国—全球”的话语链接点。截至今年9月,专栏已播发“东西问”理论评论稿近3000篇,访谈中外专家超2300人,其中外籍专家超500人。专栏稿件通过多语种扩大中外交流与对话的广度。
张明新认为,“东西问”专栏在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上,作出了十分有益的实践探索。
传承“不畏艰苦、守正创新”的韧劲
国新社前辈在战乱中展现的创新精神,至今仍激励中新社在时代洪流中顺势而为、迎难而上。
“他们曾陷于极度困难之境——‘现金已经周转不灵,事业前途,危急万分’,也曾首创‘新闻合作社’模式、‘特稿供给制’。这种越是困难,越要创新求存的韧劲,支撑我们在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张明新表示。
中新社积极拥抱互联网,1995年就在香港“上网”,成为亚洲地区最早上网的数家中文媒体之一。1999年,中国新闻网正式在北京成立。作为媒体中最早的一批“触网者”,中新社将“建设全媒型通讯社”作为目标,按照“一体发展、移动优先”战略,构建起以中国新闻网为龙头,由8个网站、7个移动客户端以及200多个第三方平台账号组成的多渠道、立体式全媒体传播矩阵,目前覆盖用户超6.6亿。
中国新闻社总编室主任唐伟杰介绍,中新社始终把内容建设作为中心任务。近年来,中新社推出一大批精品力作,“近观中国”“东西问”“国际观察”等精品专栏先后斩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问答二十大”等系列融合产品,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成为大流量爆款。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进化,深刻影响着国际传播的基本格局。中新社高度重视大数据与大模型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应用服务生产,在主流媒体中率先成立AI实验室。特色品牌栏目“AI眼中的中国”,依托大模型技术,精准匹配受众的情感、阅读偏好和心理需求,将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转化为故事化、情景化、互动化的传播产品,涵盖海报、微短剧等多元内容形式,以更具共鸣和吸引力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中新社还坚持用系统思维推动体制机制新突破。唐伟杰介绍,近年来,中新社确立“新闻立社、特色兴社、人才强社”的发展战略,系统谋划各项改革的协同性、整体性,不断调整优化组织架构,以适应全媒体一体化生产传播;着眼全媒体人才培养,形成一套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创新建立内容产品孵化机制,构建“新闻+”生态体系,推动传统业务向智库服务、品牌传播、活动策划等价值链高端延伸。
“我们将坚持惟新、惟实、惟简、惟贤的社文化,把握好‘破’与‘立’、‘稳’与‘进’的关系,深入推进体制机制系统性变革,切实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唐伟杰说。
传承“服务海外侨胞侨报、传播中国声音”的使命
国新社从诞生起就肩负沟通中外的使命,架设起连接前线与后方、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它是当时“向海外华侨报纸发稿的唯一通讯社”。通过《南洋商报》等数十家华侨报刊,将中国抗战的声音传遍南洋;在欧美,向美联社、路透社等国际媒体提供前线消息;在国内,还办有《国际新闻通讯》,海内外客户曾达150家以上,打破了日伪势力的舆论包围。张明新强调,这种“以最大公约数凝聚力量”的格局,正是中新社今天“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的行动指南。
24年来,中新社主办的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对进一步创新与海外华媒交流与合作机制,广泛联系全球华文媒体起到重要作用。
张明新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2001年9月,中新社主办的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南京开幕。论坛开幕前夕,受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影响,许多航班停飞或缓飞,一些华文媒体的代表历经艰难险阻前来参会。为了与论坛“见上一面”,美国《世界日报》(旧金山版)时任总编辑陈裕如转机多次,当他拖着行李箱风尘仆仆出现在闭幕式会场时,全体代表起立鼓掌……如今,该论坛已举办至第十二届。今年9月7日,以“致胜利 话复兴谋大同”为主题,来自五大洲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家华文媒体代表人士齐聚昆明,重温华文媒体在抗战时期以笔为帜的担当,共话AI智媒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传承“统一战线国际传播”的优良传统
国际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跨文化沟通,说到底也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过程。
国新社是统一战线国际传播早期实践的开创者,在国内,团结了郭沫若、茅盾等文化界人士,汇聚了陆诒、孟秋江等战地记者;在国外,除招募本土通讯员外,1940年创办的英文半月刊《远东通讯》,特意聘请在英美出版《华北前线》一书后名声大噪的记者贝特兰担任副主编、纽约《太平洋事务》季刊秘书邱茉莉任业务经理,深受美国舆论界和进步人士的欢迎。
“在今天的国际传播中,我们也注重联系政、商、学、媒界的国际传播力量,发力建设‘四大朋友圈’,长期联系国际意见领袖、华侨华人、海外新生代、‘洋网红’等跨文化代表人士,团结凝聚海外对我友好力量,扩大‘知华友华’民意。”张明新介绍。
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中新社联动海外华侨华人,共同策划制作了“问答二十大”栏目,提前面向200多家海外华文媒体发起了“问题众筹”,遴选出30个海外受众对中国共产党、党代会的普遍“好奇”,由海外华侨华人、华媒记者及外国友人出镜提问,再约请专家学者权威作答,促成了海内外舆论场有效互动。
2022年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新闻社建社70周年,希望中新社以建社70周年为新的起点,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加快融合发展,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增强报道亲和力和实效性,积极联系海外华文媒体,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推动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明新表示,当前国际传播工作面临新挑战,担负新使命。中新社将传承先辈精神,坚持爱国主义的报道方针,面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搭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加快融合发展,推动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