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援藏干部孙鹏推动童书阅读进入那曲市尼玛县海拔4700米的校园——
用书香点亮藏北高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11
孙鹏(左)在申亚乡小学的美术教室看孩子们画画。
受访者 供图
2022年8月至今年8月,作为中央第十批援藏干部,孙鹏从北京赴任西藏那曲市尼玛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在深入基层、了解教育现状的过程中,他深切感受到当地孩子对阅读的强烈渴望,这份热情令他倍感震撼与责任在肩。
“在那曲市尼玛县,孩子们的生活半径是草原,眼界却不能只停在牛羊之间。”孙鹏说。在他的推动下,一项名为“天上的图书馆”的公益项目逐步展开,从图书角设立到阅读课程引入,再到绘本教学、美育普及,3年来,书本成为越来越多藏北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第一扇窗。
3年来,他走遍尼玛县的牧区学校,带孩子们画画、读书,把“天上的图书馆”带进高原。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孙鹏坦言:“在尼玛,孩子们需要的不只是羊圈旁的草原生活,更需要书本里的另一片天地。”
高原之上书写西藏孩子们的精神风景
初抵西藏,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尼玛县辽阔的自然景观与其中跳跃的生命色彩——野牦牛在雪地中缓缓前行,藏羚羊成群奔跑,黑颈鹤在神湖之上低飞掠过。这片平均海拔4700米的土地,似乎在用最原始的方式提醒人们:生命的顽强从不因环境而屈服。
“第一次看到野生动物的那种自在,我特别震撼。那是一种非常干净的生命状态。”孙鹏回忆道。他渐渐意识到,在这片土地上,真正打动人心的,不仅是自然的壮美,更是人——特别是坚守在这里的教师和成长中的孩子。
尼玛地处偏远,师资力量极为紧张,多数教师长期来自内地。他们在缺氧、严寒中坚守讲台,有的老师一度出现严重高原反应,但依旧坚持备课到深夜。“她说,只要能让孩子多学一点,就值得。”孙鹏谈道。
在援藏前,孙鹏长期从事童书翻译、儿童阅读推广与青少年研学工作,还翻译过《神奇树屋》《小猪佩奇》,运营着一个拥有多年沉淀的阅读公众号。来援藏前,他从未想到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履历”,会在海拔4700米的高原找到用武之地。
“可能我是这届援藏干部里唯一一个从事儿童阅读的人。这也许正是某种命运的安排。”孙鹏坦言。
正是这种“自然的启发+人的震撼”构成了他写作《云朵上的旷野》的最初动因。全书以孙鹏的真实经历为基础,融汇高原自然生态、野生动物观察、藏族风土人情与教育现状,生动展现了藏北高原的广袤风景与动人故事。尼玛县中学的拉珍告诉记者:“书里有我见过的雪山、野牦牛,还有我的老师和同学画的画,我一眼就认出来了!孙叔叔讲故事特别有趣,像跟我说悄悄话一样。我读完以后也想写一本书,把我和我妈妈放羊的故事写进去。”
一座图书馆点亮一群孩子的成长之路
援藏初期,孙鹏发现,当地大多数牧民家庭无力为孩子购买图书,学校也鲜少开展系统阅读活动,阅读环境几近空白。孙鹏告诉记者,他们大多来自牧民家庭,放学回家后仍要放羊、帮忙家务,课外读物几乎为零。尽管条件有限,孩子们却始终怀抱理想:有人想学医救人,有人热爱画画,更有孩子希望未来能成为作家、画家、科学家。“很多孩子在图书角前流连忘返的样子,让我意识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比我们想象中要强烈得多。”孙鹏说。
他开始思考:除了改善基础设施,还有什么能让孩子们的成长路径更宽一些?
带着“用书本为高原孩子开一扇窗”的初心,孙鹏发起了“天上的图书馆”公益项目。他四处奔走,联系出版社、基金会、志愿者团队,将上千本精选童书送进了海拔4700米的校园,每个班级都建起图书角,阅读逐渐成为课间、放学后的“新风景”。孙鹏说道:“有个孩子抱着书不肯放手,一口气读完就问老师:还有没有下一本?那一刻我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但光有图书还不够,孙鹏还请来2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语文名师、阅读推广人和美育专家,走进尼玛县课堂,从读书方法到绘本启蒙,从文学表达到儿童美术创作,为孩子们拓宽视野。课堂上,孩子们第一次听到绘本里的故事被演绎得如此生动,也第一次尝试着自己讲故事、画画。
“他们的绘画能力出乎我们的意料。”孙鹏说。在他的推动下,尼玛县首次举办儿童美术作品全国巡展——《太阳之乡的一百个故事》,孩子们用大红的太阳、高耸的雪山、自由奔跑的羊群,描绘自己心中的家乡与世界。展览走进全国多个城市,成为外界认识藏北童年的重要窗口。
尼玛县教育局副局长贡觉吉美对孙鹏的阅读实践印象深刻:“我们一直重视教育援藏,但像孙鹏同志这样,以阅读推广为切口,将文化润藏、扶智育人具体化、可视化的实践,是非常难得的探索。他不仅把优质书籍带到了牧区学校,更通过《云朵上的旷野》这本书让全国读者看到西藏、了解西藏,也为教育均衡和民族团结搭建了生动桥梁。”
把援藏做成一扇窗而非一条跑道
在他看来,西藏与大城市的孩子仿佛处在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太卷”——课业、特长、升学赛道密不透风;另一个极端是“太松”——资源匮乏、缺乏引导、缺少激励。他的目标,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找到平衡,如让尼玛的孩子也能通过阅读认识世界、表达自我。
“我不想给孩子们设计跑道,只想帮他们打开一扇窗。”他说。他把这种理念融入书写风格,在《云朵上的旷野》中频繁设置问题,引导读者思考:“你遇到高原狼群会怎么办?”“如果没有书,你会怎么解决?”这些设问不仅拉近了孩子与书的距离,也激发了他们对现实的观察力与想象力。
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资源因“天上的图书馆”涌入尼玛:有出版社捐书,有美育专家开课,有志愿者走进牧区课堂。这种被看见的力量,让孙鹏更加坚定写作的方向。“除了《云朵上的旷野》和《羌塘没有树》,我还要再写更多的西藏故事。”
阅读也在造福着当地的孩子们。尼玛县一小副校长达瓦次仁谈道:“以往孩子们放了寒暑假就是回家放羊,在学校也没什么课外书可读。现在班里的图书角成了最受欢迎的地方,很多孩子都会主动借书、写读书小报告,课堂上表达能力明显增强。我们老师也跟着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是以前没接触过的。”
“让地方发生改变的主角其实从来不是我,我们援藏干部其实就是一扇藏式小窗户,让社会上的阳光得以透进来。”孙鹏深有感触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