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如何以公信力推动“AI向善”

作者:叶晓光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10

核心阅读

  在AI时代的信息格局中,自媒体的蓬勃兴起为传播领域注入了全新活力,让信息的传播速度与广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与此同时,内容失范风险也如影随形。


  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日前在上海召开,这场全球瞩目的盛会汇聚了4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其中“AI向善”与“全球治理”成为核心议题。“AI教父”辛顿在会上明确警示人工智能安全风险,将人类与AI的关系比作“养小老虎当宠物”,呼吁通过国际合作探索技术伦理规范,这一观点直指技术发展中价值失衡的痛点,与当下技术异化的现实形成强烈呼应。

  作为处于AI浪潮中的舆论力量,该如何为“AI向善”的全球治理发挥作用?在算法主导的AI时代,主流媒体作为社会公器,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更要成为技术风险的预警者、伦理价值的守护者。在信息过载的当下,公众对技术真相的辨别成本显著上升,主流媒体长期积累的公信力成为破局关键。


  以多元视角破除茧房壁垒,公信力是凝聚共识的“指南针”


  AI算法提升了内容分发效率,但也催生“信息茧房”这一隐性风险。凯斯·桑斯坦提出的“回音室效应”在此显现:算法持续强化单一视角推送,导致个体认知窄化,加剧家庭矛盾与社会撕裂。

  近年来,各地主流媒体都有推出了形式各异的调解员栏目而深受社会喜爱。如《人民日报》的《夜读》等栏目的文章不长但蕴含很多做人道理,可以启发与人为善的理念,也体现了包容和换位思考对社会的最小细胞组成的家庭和睦的重要性。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钱塘老娘舅》从民间寻找热心公正、敢于直言的“老娘舅”,凭借其最质朴、真实的市井语言为老百姓调解纠纷、化解矛盾,内容涉及家庭琐事、邻里矛盾等多个方面。这些内容能被不同群体接受,根源在于公众信任主流媒体的中立性——报道基于事实核查而非立场预设,旨在促进理解而非制造对立。

  在碎片化传播时代,主流媒体的公信力赋予内容“被倾听”的资格。家庭因想法不同闹矛盾时,自媒体观点往往带有立场倾向,而主流媒体通过平衡报道呈现多方事实,能引导对立双方放下偏见,看到问题全貌。这种实践本质上是对冲算法“偏食效应”与舆论极化的机制,推动社会从“信息割裂”走向“认知共识”,而这正是“AI向善”在传播领域的核心诉求:技术不应撕裂情感,而应助力理性沟通。


  以深度监督推动制度完善,公信力是校准航向的“导航仪”


  AI技术商业化中,平台通过用户画像实施差异化定价的做法,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与市场公平。

  2024年下半年,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记者带着“大数据杀熟”有何新套路、新变种,以及“千人千价”为缘何屡禁不止等问题,针对治理“大数据杀熟”进行了数月的深入调研、取证,记者对比不同消费等级账号的同商品价格差异,采访算法工程师解读逻辑,收集广大消费者投诉形成完整证据链,揭秘了其中的套路和症结,新华社《三问“大数据杀熟”为何屡禁不止》等一批报道让更多的消费者看清“大数据杀熟”背后的商业丑陋现象。此类调查的特殊性在于,主流媒体凭权威性突破企业信息壁垒——普通爆料者或自媒体常被以“商业机密”为由拒之门外,而面对具有公信力的媒体,企业往往需配合以避免舆论危机。

  在报道发布后,主流媒体跟进结果反馈,产生较强的社会反响,政府相关监管部门重视跟进,随即介入调查,要求涉事平台整改并缴纳罚款。这一过程直观体现了主流媒体公信力的价值:当个体声音在海量信息中难以被听见时,主流媒体凭借权威地位开展的深度调查,能将零散的个人经历转化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公共议题。在信息传播门槛降低的时代,“爆料”并不少见,但多数因缺乏权威信源支撑、调查不够深入,难以获得公众和监管部门的关注。而主流媒体的调查报道经过多源核实、逻辑严谨的专业操作,结论可信度高,这种公信力让舆论监督从“个体抱怨”升级为推动变革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主流媒体的公信力能推动“AI向善”从理念落地为制度。此前,在主流媒体持续报道形成的舆论压力下,相关部门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明确禁止“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要求平台公开算法原理、建立投诉机制。这一政策为规范AI算法应用提供了法律依据,也让消费者权益得到更有效保障。劳动者利益,还阻碍AI技术可持续发展。

  主流媒体的责任,正在于以公信力为依托,将隐蔽的算法不公之于众,让监管介入,这种监督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守护,也是对“AI向善”价值的捍卫:技术进步应惠及所有人,而非成为少数群体牟利的工具。主流媒体通过对算法杀熟等问题的深度调查报道,不仅推动了相关政策完善,还提升了公众对AI伦理问题的关注,促使企业履行AI技术的社会责任,推动AI向“以人为本、AI向善”方向发展。


  以功能互补构建协同网络,公信力是平衡活力的“压舱石”


  在AI时代的信息格局中,自媒体的蓬勃兴起为传播领域注入了全新活力,让信息的传播速度与广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与此同时,内容失范风险也如影随形。

  自媒体的灵活性与贴近性优势显著:浙江仙居县溪港乡百花村陈玉琴在2023年一次偶然中将邻居送来的三棵莴笋挂在直播间,当晚就卖出去了,从此萌发了用网络为父老乡亲直播卖货的念头,她注册名为“浙里有山货”的抖音账号,开启了助农直播。其事迹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共青团中央等主流媒体报道后,赢得更多支持。自2024年3月来,她帮助周边农户销售农产品6万多单,增收400多万元。一年的时间,账号“浙里有山货”拥有了6.5万粉丝,获得28万+点赞,视频播放量累计突破1000多万,还获“浙江省十大巾帼村播”称号,既体现自媒体的灵活性与贴近性,也凸显主流媒体公信力对个体实践的赋能效应。

  但自媒体局限性也很突出。2024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地震。一些自媒体为博取流量用AI生成一张儿童被压废墟的图片在网上广泛传播,虚假新闻被揭露后,直接影响公众对灾情的关注。

  AI技术更降低虚假信息制作扩散成本,加剧内容失范风险。鉴于此类事件发生,近来,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向全体会员发出包括避免使用AIGC仿真图像作为新闻现场照片,以及严禁在新闻报道中使用无标注的AIGC图像等四点倡议,确保新闻媒体公信力。

  主流媒体与自媒体的功能互补已成为网络传播生态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强化信息治理效能,国家网信办联合新华社等中央主流媒体,共同打造“互联网辟谣平台”,通过对网络信息的精准过滤与及时纠正,为推进网络生态治理、构建诚信的网络空间提供重要支撑。同时,主流媒体通过完善行业规范引领生态建设,如国家新闻出版署推行的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从源头提升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多方协同助力健康传播生态的构建。

  想要实现“AI向善”,就必须平衡好主流媒体与自媒体的关系。既保障自媒体活力,又通过自律与监督防范风险;主流媒体则坚守公信力底线,当好信息把关人、价值观引领者,与自媒体共建健康生态。这种互补机制,是技术时代传播伦理的重要保障。

  当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形成功能互补,当公信力成为技术伦理的“压舱石”,AI技术才能真正摆脱异化风险,让技术为人类造福。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新闻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