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科学:

追求真理 探索未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05






  新的学期开始,又是一年“开学第一课”。当孩子们带着梦想走进课堂,如何播下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种子,让科学精神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读书,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的高度重视,一大批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思想性与可读性的科普读物应运而生,从浩瀚宇宙到蔚蓝深海,从人工智能到“硬核科技”,兼顾科学性与文学性的表达方式,不仅帮助孩子打开认知世界的大门,更启发他们对真理的追求与创新的勇气。当一本本图书以清晰的逻辑、动人的故事、震撼的图像,把科学呈现在孩子眼前,他们会在好奇中爱上科学。


  科学精神薪火相传


  科技之光,不只照亮未来,也深藏在历史长河之中。在《抗战烽火中的好发明·战法与武器》(海燕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一书中,抗战时期敌后根据地军民以极大的创造力展开地雷战、地道战、铁道游击战等七大类创新战法。书中不仅描绘了战火中凝结的英雄智慧,更以丰富的科学插图、AI渲染视觉技法,向读者展示了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力量。这是一堂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课,也是一堂关于“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科学启蒙课。

  如果说战火年代的科技是逆境中绽放的希望之花,那么新时代的大国工程则是科学精神的宏大表达。科普读物《逐梦伶仃洋——写给青少年的港珠澳大桥故事》(人民教育出版社),不仅介绍了大桥建设中用到的前沿技术与工程难题破解方案,更通过建设者面对挑战、勇毅前行的动人事迹,培育青少年热爱科学、报效祖国的信念。书中所配的大量一手插图,直观展示了大湾区的地理风貌与工程壮观,为青少年树立科学报国的崇高志向。这些来自现实的精神灯塔,将照亮无数少年科学梦的远方。


  打开认知多维视野


  宇宙浩瀚,海洋深邃,孩子的好奇心不该被局限于地面视角。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撰写的《院士爷爷给孩子讲深海》(长江文艺出版社),以初识海洋、进入海洋、深海之谜、海洋趣闻与传说、海洋与人类等五大章节展开,寓教于趣,从科学视角引导青少年认识海洋、热爱海洋、保护海洋,在他们心中埋下“海洋强国梦”的种子。

  面对科技迅猛发展与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诸多图书让科学之光成为孩子成长之路上的一盏明灯。而当孩子仰望星空,相关图书也提供了“仿佛身临其境”的太空体验。例如,《科学打卡游太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十万个为什么·科学绘本馆(第二辑)》(少年儿童出版社)、《天眼带我看宇宙》(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等书,激发孩子们探索世界的好奇与勇气。其中,《十万个为什么·科学绘本馆(第二辑)》覆盖地球、古生物、人体、宇宙、碳中和等八大主题,让孩子明白:科学不仅存在于实验室,更就在我们身边;长篇小说《天眼带我看宇宙》将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的选址、钢架结构、索网力学、反射面精调等技术问题,转化为孩子易于理解的语言,更通过南仁东院士坚持22年建造“天眼”的故事,诠释科学探索离不开长期坚守。

  由科学家为孩子量身打造的“我是未来科学家”(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聚焦基因编辑、芯片技术、脑机接口、太空殖民等十大前沿科技话题,启发青少年理解前沿科技的未来版图。作为一部面向未来、链接梦想的启蒙绘本,作品让孩子在翻页之间,对“我能成为什么样的科学家”产生思考。


  让科学进入成长日常


  阅读,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价值观的涵养。儿童文学作家徐鲁的《谁是人工智能小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以桥梁书的形式,向孩子娓娓道来人工智能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将复杂科技转化为孩子愿意读、能理解、有共鸣的故事。

  当科学发展与国家强大在孩子心中建立起内在联系,他们将认识到科技强国的时代主旋律,理解“少年强则国强”的深意。为此,“小小少年科技绘本”(中信出版集团)聚焦中国“硬核科技”,展现了复兴号、北斗系统、嫦娥探月、长征火箭等国之重器。丛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了中国在铁路、航天、军工、深海探测等方面的科技实力,让孩子从小认识国家科技的高度与速度,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科技强国的志向。

  “我们现在该怎么做才能成为像你们一样的科学家?”在“我是未来科学家”新书发布活动上,4位作者代表现场回答学生们提问。“如果你想成为一名航天员或航天科学家,那就保持健康,做足功课,成为有文化的人。”丛书撰稿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周炳红回答说,航天员和航天科学家之间需要丰富的知识才能前往太空进行现场体验,健康和知识是这两种职业最重要的因素。活动嘉宾、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大鹏则支持征集科学家撰写故事的理念,他表示,“我们需要更多的科研人员讲述自己研究领域的故事。以故事形式存在的科学更容易被孩子们消化,因为阅读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丰富生活、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