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印刷企业:

践行“课前到书”承诺 全力护航开学季

作者:本报记者 王勤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03

一册册崭新教材在流水线上新鲜出炉。

轮转印刷智能码垛机器人。


  秋风送爽,全国多地中小学迎来开学季。学生们重返校园,领取新课本,迎接新学期。这份崭新背后,是数以万计的印刷人在暑假热浪期间默默坚守,用匠心与汗水保障“开学第一课”的顺利开启。

  在江苏,印刷车间内满是忙碌景象,智能化印刷设备轰鸣作响,一册册新教材在流水线上迅速成册;在安徽,印刷班组按规定采集印刷色彩数据,结合色彩管理标准进行比对,实时调整油墨浓度、印刷压力,确保每本教材封面色彩一致;在广东,印刷企业在胶订机应用可追溯性喷码技术,实现一书一码质量溯源,让盗版书无机可乘;在河南,印刷成品库里码放有序的成品教材堆成“书山”,整装待发被送往新华书店……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连线多地新华印刷企业发现,“课前到书,人手一册”从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新华印刷人用日复一日的坚守、精益求精的行动,写下的铮铮誓言。


  标准升级 教材印制迎来“精耕时代”


  “今年的教材印制工作,是近年标准较高、难度颇大的一次。”记者在采访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广东等地新华印刷企业时,听到最多的便是这句话。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以及全社会对教材质量的关注度持续提升,2025年秋季教材印制在标准、技术、质量等层面呈现全新特征,迈入“精耕细作”新阶段。

  教材印制工艺复杂度的提升,成为印刷企业面临的首要挑战。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峰向记者介绍,今年,安徽新华印刷教材印量较往年增加2万余令,品种数同比增长30%,且新版教材首次全面采用“图文四色叠印+页码四色叠印”工艺,工艺复杂度大幅提升,显著高于往年。

  河南新华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巍远表示,今年秋季教材印制重点关注批量产品的色相、色样,确保色彩还原准确,同时还要注意减小同批、同品的色差值,确保教材图案色彩准确、一致,使得教材印制难度进一步加大。

  质量“红线”再提高,是今年新华印刷企业的共识。江苏凤凰新华印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忠春介绍,从内容上看,多个年级教材内容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修订与更新。从印制工艺上看,为提升学生阅读体验,纸张品质升级、印刷色彩精准还原成为重点。

  “秋季教材改版幅度大,对印刷质量、色彩还原度要求更高,加上订单集中、付印时间随机,质量容不得半点马虎。”河北新华第二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张仁辉的话,道出了行业同仁的心声。

  为守住质量底线,各地新华印刷企业纷纷加码,质量管控体系更趋严密。广东新华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长雷志华介绍,该公司结合生产实际制定了质量管理制度、教材生产应急预案及印刷质量管控应急预案,以制度规范流程,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抓手,实现全流程质量管控,全方位提升印刷保障能力。

  安徽新华印刷同样是全面规范印刷生产全流程质量控制,涵盖首样检测过程中的付印样、蓝纸样管理及毛本首检、机台自检样四大核心环节,形成闭环质量管控体系。

  在原有质量管理基础上,江苏凤凰新华印务集团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质量管控体系,依托人工智能和机器视觉技术,引进高速智能检测系统和印前智能校对软件,并与装订线上的图文检测系统、称重装置等联动,实现从印前制排版校对、印刷过程缺陷检测到印后图文检测的全流程质量管控。

  河南新华印刷集团则是摒弃“事后纠偏”的被动质量管理模式,常态化总结质量状况、深度剖析问题成因、精准提出改进要求,推动“好产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查出来的”的核心理念深入人心。同时以其“质量提升培训年”为契机,精心策划多元活动,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参与质量、人人提升质量”的浓厚氛围。


  全力以赴 高效推进应对多重考验


  “确保‘课前到书,人手一册’政治任务圆满完成!”“保质量争时效,坚决打赢教材生产突击战!”各地印刷车间内,一条条激励攻坚的标语高悬厂房顶部,与机器的轰鸣声交织成奋斗的乐章。面对印制周期压缩、人员设备承压、高温酷暑等多重挑战,员工们加班加点、全力以赴,用行动诠释着新华印刷人的责任与担当。

  “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生产周期日益紧凑。具体表现为印刷周期缩短、任务安排愈发紧张。”广西民族印刷包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韦鸿学坦言,为应对这一挑战,集团提前与教材公司、教辅公司密切沟通,统筹教材教辅业务排产,灵活调整并动态优化生产方案及应急预案,并依据任务总量、品种数量和设备产能合理调配资源,确保生产有序、高效推进。

  面对任务集中、周期压缩等多重考验,各地印刷企业紧扣科学、精准、高效原则,从生产组织、人员调配、后勤保障等多维度发力,誓要实现教材生产“零延期、零质量问题”。

  江苏凤凰新华印务集团通过多维度创新兑现“课前到书”承诺。王忠春介绍,集团在生产组织上构建一体化生产调度体系,实时监控设备运转与生产情况,动态优化排产,实现生产、原辅材料供应及仓储物流的人机协同。人员调配中,强化新技能培训,开展劳动竞赛,组织科室人员支援一线。后勤保障方面,改善工作环境,高温期间定期“送清凉”、发放防暑物资,全力稳定员工队伍。

  安徽新华印刷根据教材版本、印量、工艺特性,分阶段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姚峰讲道,安徽新华印刷明确排版、印刷、装订、质检等关键节点,统筹设备、人力、物料,优先保障重点教材、紧急订单的生产优先级,并建立日通报、周调度机制,实时跟踪进度,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为“课前到书”预留充足缓冲期。

  河南新华印刷集团从原辅材料管控入手。一方面,进一步加大新型原辅材料的研发力度,与相关供应商联合开发新型油墨,生产机速得到大幅提升,教材印制周期和质量得到进一步保障。另一方面,坚持对教材首批产品及统编三科教材进行绿色质量检验,确保每批产品印装与绿色品质双合格。

  在这场考验中,新华印刷企业凝聚资源统筹、产能调度、人员协作的合力,上下一心、攻坚克难。

  江西新华印刷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在一线设立“党员先锋岗”,教材生产全面开启“白+黑”“5+2”模式,主力生产设备24小时不停机,行政人员充实一线,创造了该公司日均印刷7881纸令的历史新高。上海印刷集团青浦印刷园区则通过周密的印前管理、精准的生产计划、合理的人员调配、到位的设备保障、及时的物料供应与严格的质量管控,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确保“课前到书,人手一册”总体目标圆满实现。


  数智赋能 新技术融入生产全流程


  “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以前靠人工,现在又加了智能。”采访中,这句话成为教材印刷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生动注脚。2025年秋季教材印制中,数字智能技术深度融入生产全流程,各地新华印刷企业加速从“人工管控”向“智能精准把控”转型,不仅保障了质量稳定性,更实现了生产效能的大幅提升。

  这一季教材印制,数智化转型为江苏凤凰新华印务集团加足马力。王忠春介绍,集团以数字化印前技术为基础,通过色彩管理与油墨预置等应用,打通从印前、印刷到印后的数据流,为全流程数字化与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同时在印刷环节强化技术赋能,实现色彩一致,装订环节则以智能装订设备为主体,配置在线图文检测系统、自动称重装置和全自动联线打包系统等设施,实现机器换人,产能与效率显著提升。

  基于数智印厂一期建设,河北新华二印进行数字化智能设备的技术改造、引入自动化辅助设备,在人员缩减的情况下实现了秋季教材季效能跃升。据张仁辉介绍,河北新华二印引进信息化排产系统,对物料、设备、人员等资源进行智能化计算,生成有效生产计划,确保印制的灵活性和及时性。同时借助ERP信息化系统,按照生产周期制订生产总计划、日计划,提升了协同生产能力。

  安徽新华印刷也打破往年以传统工艺为主的生产模式,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融入各环节。比如,轮转车间引入在线图文检测设备,通过智能管理实时扫描教材图文精度与套印偏差,推动传统工艺数字化升级。平张车间依托在线监测装置,对照色彩管理标准实时调整油墨浓度与印刷压力,既确保封面色彩一致,又提升了检测效率与精度。

  今年秋季教材印制季,广西民印集团实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双创”再升级。韦鸿学向记者讲道,民印集团目前已在骑订、胶钉、制卷等全部机台推广应用喷码技术,实现一册一码,精准追溯产品和机台生产周期。相比之前,解决了同类或多个产品追溯不够准确的难题,将生产责任进一步落实到各工艺环节及操作人员,显著提升了生产管理效能。同时,在轮转印刷工段全面使用CIP3/CIP4预放墨及控墨技术、自动套准系统,以数据管理印刷全过程,并在印后工艺方面积极推进浮雕击凸增效工艺、光感油墨印刷技术研发等,取得较好成效。

  河南新华印刷集团则通过应用智能化设备来提升教材印制质量的把控能力。张巍远介绍,河南新华印刷集团上线MES数字化管理系统,在印刷、装订环节实现机台质量检测与质检监督的在线连接,实现质量过程管控透明,确保全流程质量可控。同时在印前、印刷和印后环节,研发应用新系统,解决质量问题,确保教材印制水平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