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效检察履职守护文化根脉

作者:吴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28

  民间文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现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91项、省级766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01人、省级681人。延安市、西安市鄠邑区被确定为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

  近年来,陕西检察机关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方针,强化检察担当,发挥检察职能,以高质效检察履职守护非遗文化瑰宝。

  完善全链条保护

  织密司法防护网

  加强专门化建设。陕西在全国省级检察院设立首家知识产权检察部,制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知识产权检察保护的实施意见》,持续推进知识产权检察职能、机构、规则、机制、队伍专门化建设,规范知识产权综合履职办案范围,确定17个基层检察院集中办理知识产权案件,以专门化建设促进专业化办案。在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设立省检察院秦创原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中心,推动10个市级院均在当地设立保护中心、75个基层院设立工作站,建立230个企业联系点,摸排线索211条,办理相关案件231件。与省知识产权局会签《贯彻落实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意见的会议纪要》,与省法院、省公安厅制定《办理商业秘密刑事案件证据指引》,与省版权局等七部门会签《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开展线索移送专项监督,着力加强非遗版权保护沟通协作,推动构建大保护格局。

  开展系统性监督。在今年初召开的全省检察长会议上,部署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专项监督,制定实施方案,针对侵犯非遗商标权、著作权等7个重点,加大检察监督力度,办理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案件29件,推动耀州瓷、安塞剪纸非遗保护传承。铜川市耀州区检察院“耀州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检察保护案例获评“陕西省十大法治事件”提名奖。组织开展“寻访革命旧址、保护革命文物、传承革命精神”专项活动和“寻访文物古迹、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推进保护党中央转战陕北沿线革命旧址专项监督,一体抓好秦蜀古道、秦直道、魏长城遗址保护专项监督。

  强化技术赋能

  提升保护精准度

  严厉打击刑事犯罪。2022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受理审查逮捕侵犯知识产权犯罪425件、707人,审查起诉410件、903人,监督、立案21件,依法严厉打击侵犯非遗作品署名权、发行权、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行为。制定下发《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公诉案件审查办法》,加强对计算机软件、网络游戏等新型领域版权保护,审查起诉侵犯著作权犯罪23件、40人。指导西安市新城区检察院依法办理中宣部、最高检等五部委联合督办的甘某侵犯音乐著作权案,与有关部门合力追赃挽损,推动甘某退缴违法所得100万元。

  精准开展民行监督。依法调查核实,办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监督案件171件。对非遗版权案件独创性认定难、权属边界模糊、侵权取证难等问题,探索开展民事支持起诉。在一起涉及安塞剪纸非遗作品著作权纠纷案件中,成立省市区检察人员组成的办案团队,依法帮助维权能力较弱的非遗传承人调查取证,采取跨区域支持起诉方式,促成双方达成“署名+补偿+一次性授权”的调解方案,既维护传承人合法权益,又推动作品市场化利用。

  稳妥推进公益诉讼。聚焦歪曲、篡改、贬损非遗作品等行为,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强化版权检察保护,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今年上半年,全省检察机关办理文物和文化遗产领域公益诉讼案件313件,同比上升155%,办案量增幅居全国第三。西安市临潼区检察院走访调研兵马俑、扁鹊墓等文旅单位,在文创产品保护等方面提供法律帮助,向有关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两份,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延安市安塞区检察院成立“塞检护遗”办案小组,在安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设立检察联系点,对网络平台宣传错误、演出培训不规范、传承人称号不当使用等影响安塞腰鼓传承发展的问题,邀请非遗传承人和宣传、文旅等部门派员参加公开听证,制发检察建议推动有关部门加强监管。

  聚焦重点领域

  完善协同办案机制

  深入调研问需。组织检察干警走访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和非遗传承人420人,分类摸排本辖区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遗名录及非遗传承人情况,召开研讨会、座谈会,进社区、进企业宣讲法律政策,了解掌握非遗传承人及相关企业的保护需求,建立任务清单,提出工作建议。举办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检察研讨会,完善协同办案机制,提升保护质效。

  畅通服务渠道。在非遗保护中心、传承基地等设立检察服务站,将检察触角延伸至非遗保护第一线,收集受理文化遗产案件线索。延安市检察院实施“非遗传承人法律护航计划”,为百余名传承人提供知识产权登记、维权咨询等一站式服务。榆林市检察院把黄河文化保护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围绕建设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陕北民歌博物馆为依托,畅通“名录摸排—风险预警—司法介入—文化赋能”保护渠道,推动非遗从“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

  加大宣传力度。连续4年组织全省检察机关集中开展知识产权检察宣传周活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知识产权检察工作情况。今年首次发布《陕西省知识产权检察工作2022—2024》白皮书,会同省法院、省版权局发布打击侵权盗版典型案例10件。在知识产权宣传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制作推出短视频、微电影等宣传作品。主题宣传片《雁塔下的守护者》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版权、守护非遗的浓厚氛围。今年以来,全省文化艺术业营业收入增长20%以上,有力带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活化石”,其版权保护不仅关乎创作者权益,更关乎文化安全与血脉延续。陕西检察机关将进一步发挥监督、诉讼、治理职能,高质效办好每一个版权保护案件,与有关部门协同发力,持续加强全链条保护,努力让文化遗产传承创新、让文化根脉生生不息。

  (作者单位:陕西省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