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融合数据资产管理联盟”成立,助力行业数据化转型——

从出书到“出数” 从卖书到“卖数”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27

  在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浪潮中,数据正加速跃升为核心生产要素,成为驱动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石油”。7月11日,上海数据交易所出版融合数纽中心正式揭牌,标志着出版行业与数据要素市场的深度耦合迈出关键一步。与此同时,由数传集团与上海数据交易所联合发起的“出版融合数据资产管理联盟”也应运而生,旨在构建行业统一标准、打通确权通道、提升数据价值,实现从出书到“出数”、从卖书到“卖数”的深层转型。

  “今天的出版业正站在数据化转型的关口。谁能率先完成从内容提供者到数据服务商的角色升级,谁就能抢占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数传集团常务副总裁温亚莉日前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出版社应树立从出书到“出数”、从卖书到“卖数”的理念。在她看来,数据价值的释放已不再停留在内容数字化的初级阶段,而是向着结构化、标准化、可交易的数据资产形态演化。

  出版社向数据服务商转型

  当前,全球数据资产的交易正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以美国的Scale AI为例,其平台可处理图文音视频多种模态,服务于OpenAI、Meta等多元客户,2024年营收达8.7亿美元,预计2025年突破20亿美元。

  “它卖的不是数据本身,而是围绕数据构建的一整套产品与服务。背后反映的是数据从信息集合转化为战略资产的全过程。”温亚莉指出,这一逻辑正在各行各业复制蔓延。尤其是在AI技术驱动下,对结构化、语义清晰、高可信度语料的需求不断提升,出版业所拥有的内容资源正在迎来“第二次价值觉醒”。

  她进一步分析,出版物的内容长期以严谨、权威、结构清晰著称,这些特点恰好匹配AI训练对数据质量的严格要求。也就是说,出版行业有潜力向数据服务商转型,不仅为AI模型“喂数”,更可主导语料标准、数据质量、标注体系等核心环节,成为推动内容产业数智转型的关键力量。

  以教辅出版为例,其多年积累的题库与解析文本可用于构建教育智能体训练数据集;学术出版则可围绕专业期刊与专著内容搭建知识图谱,为大模型提供语义支撑。“我们的内容资源天然就是优质数据的原料,只要进行合理标注和确权,就能变成可交易、可调用的‘数’,甚至远比卖书更具商业前景。”温亚莉说。

  “从读书到‘读数’,‘数’所蕴含的不只是格式的转变,更是价值的转变。”在温亚莉看来,那些出书节奏慢,但内容质量高的专业学术类出版社更具潜力。因为未来垂类大模型的核心语料,很可能就来源于这些“深水区”。

  “读数”是用户需求的质变

  “我们不能再用传统出版的视角来看待未来的内容变现方式。”在温亚莉看来,当前出版行业面临的不是“是否转型”的问题,而是“如何把握窗口期”的关键抉择。

  读者的阅读习惯也正在发生转变。“无论是教育领域的智能化学习,还是数字出版平台的内容推荐,‘数’已经成为用户接触内容的第一入口。”温亚莉认为,从读书到“读数”,不仅是终端形态的演变,更是用户需求的质变。

  “很多出版社可能还没意识到自己手里握着多么珍贵的内容资产。”温亚莉建议,当前行业亟须从资源盘点入手,主动评估自身在垂直领域的语料优势。

  不仅要盘点,还要公示。温亚莉强调:“要让买家知道你在什么领域最强,你的数据‘家底’在哪里。只有亮出身份、挂出招牌,行业之间才有可能形成合作,外部市场才可能找上门来。”她提议,未来可构建“出版数据地图”,帮助全行业梳理各社的专业优势,提升市场识别度和匹配效率。

  出版行业构建面向数据交易的新型能力,包括数据确权、标注、使用授权、定价机制等全流程能力。“要像数字内容平台一样,用调用频次、用户转化、使用效果来计算回报。”温亚莉表示,这种能力将决定未来出版行业能否真正在“数据赛道”上形成可持续增长。

  数据资产交易应以价值为导向

  “未来已来,我们要做的是用产业组织方式提前布局,用技术与规则把握数据主动权。”在温亚莉看来,出版业真正的挑战,不是转型方向不清晰,而是如何从理念落地到行动。

  她指出,行业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分散无序、标准各异。在缺乏统一确权、标注与授权机制的情况下,出版资源虽丰富,却难以真正形成市场流通的数据资产。为此,数传集团联合上海数据交易所发起的“出版融合数据资产管理联盟”,正是为破解这一瓶颈而设。

  “以联盟为核心,形成共识、统一标准、协同确权。”温亚莉强调,联盟不是松散的联谊组织,而是为行业构建议价能力、协同竞争力的基本单元。通过统一的数据标注规范、版权确权逻辑和调用授权机制,出版行业才有能力在面对大型互联网平台和AI企业时,掌握定价权与话语权。

  同时,联盟将推动“价格联盟”制度,防止内部“破价”内耗。温亚莉提出,数据资产的交易更应以价值为导向,守住定价底线,体现内容与技术的双重投入。

  “我们不妨换个视角来看自己。”温亚莉说,“过去我们是内容工厂,现在我们要变成知识的精炼厂、数据的提供商。”她表示,未来不排除有出版社的主营收入来源从纸质图书转向语料调用、从一次性销售转向长期服务、从版权交易转向数据授权。

  “从卖书到‘卖数’,这一步并不远。”温亚莉说,“只要愿意开始尝试,未来的出版或许会有全新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