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网文作者愈加关注现实题材创作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18

  青年创作者推出的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 资料图片


观点速览

  在题材选择上,越来越多青年创作者开始将目光投向国家发展与社会变迁,将个体经历与时代脉络结合起来。

  这种内容取向的变化,也促使网络文学平台加大扶持力度。

  在此背景下,现实题材作品正成为提高文化识别度、推动形成价值共鸣的重要内容类型。


  近年来,现实题材日益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重要增长点,青年作者则正站在这股创作潮流的前沿。他们以鲜明的表达风格、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扎实的现实观察,将目光投向时代现场,在不断拓展题材边界的同时,推动网络文学更好地走向现实、融入生活。随着相关政策引导和平台机制逐步完善,一条以青年创作力为核心的现实题材内容生态链正在加快形成。


  内容转向现实 青年书写打开新局面


  当下青年作家对现实题材的关注呈现明显上升趋势。“‘Z世代’的创作不再满足于讲述一个人的故事,他们试图为时代立传。”咪咕阅读签约作家麦苏介绍,目前每10位新入行的网络作家中,就有8位是“95后”或“00后”,他们从小成长在信息化环境中,熟悉网络语言,具有天然的媒介意识和表达主动性。

  在题材选择上,越来越多青年创作者开始将目光投向国家发展与社会变迁,将个体经历与时代脉络结合起来。近年上线的多部作品中,《破浪时代》讲述国产品牌走向世界的奋斗史,《致富北纬23度半》聚焦基层扶贫干部的情感与使命,《在阳光眷顾的大地上》则书写了青年工程师奔赴海外项目一线的奉献故事。这些作品不再局限于励志与反转情节,而是通过人物命运折射社会变革,让网络文学与现实生活形成更为紧密的连接。

  网络文学的现实感来源于其与时代节奏的同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网络作协副主席晨飒认为,网络文学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产物,其连载性、互动性与可持续性,使其具备承载重大议题的天然优势。“没有5G普及,就没有地铁里的沉浸式阅读场景;没有数字支付体系,也很难建立起稳定的内容付费逻辑。”在他看来,青年作家能够以多角色、多时空、多层面建构现实叙事,正在成为网络文学与现实深度接轨的中坚力量。

  这种内容取向的变化,促使平台加大扶持力度。番茄小说副总编辑李梦表示,目前平台“95后”作家占比已超过57%,不少作品兼具社会洞察力和青年表达特色。例如《长矛老师》《蓄意逐风》等作品,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回应当代青年的情感波动与现实压力,收获了广泛关注。“当代青年读者在精神内耗与生活节奏之间寻找共鸣点,现实题材恰好提供了情绪的出口和思想的落点。”

  为了支持青年现实题材创作,番茄小说陆续推出“青舟计划”“番茄历史小课堂”等专项项目,提供内容指导、写作培训、版权转化等服务。“目前已有百余部原创作品实现出版、有声、影视等落地,青年内容的产业价值链条逐步成形。”李梦如是说。


  聚焦价值共鸣 现实题材拓展传播维度


  在青年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网络文学的表达体系也在持续丰富。从学界到产业界,从平台到创作者,关于“网络文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讨论正在不断深化,为青年作家提供更为宽广的表达空间和文化坐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定家介绍,网络文学已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新符号。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达50.7亿元,海外原创作者超过46万人,累计作品超80万部,覆盖多语种、多平台,发展势头强劲。

  在此背景下,现实题材作品正成为提高文化识别度、推动形成价值共鸣的重要内容类型。近年来,AI翻译技术助力打破语言壁垒,多语种传播加速,网络文学逐渐走进东南亚、日韩、拉美等国家和地区的主流内容用户视野。与此同时,一些中国网络文学人物形象走入巴黎地标、大英图书馆等国际文化空间,成为讲述中国经验的重要媒介。

  尽管出海进程不断提速,现实题材传播仍面临诸多挑战。陈定家认为,文化折扣、语境差异与产业链配套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在他看来,青年作者与平台需要共同承担起文化表达的责任,将现实题材创作放在更广阔的国际语境中思考,以体系化更强的方式推进内容出海。“真正实现有效传播,必须在语言输出之外,更关注文化语义的传递与认同的建立。”


  AI只是工具 表达需要真情实感


  随着网络文学步入成熟期,青年作者的创作自觉正不断提升。他们不仅关注内容题材的深耕,也在媒介变革、技术变化与文化根脉之间寻找平衡点。

  面对日益普及的人工智能辅助工具,不少青年作家保持清醒认知。知乎签约作家铁柱子认为,写作不仅是技术组合,更是思想表达。“情绪的浓度、生活的真实、内心的波动,是任何技术都难以替代的。”他说,AI不能写我们灵魂深处的东西,也无法共情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青年创作者应当利用技术提升效率,但更应守住创作的原创性和独立性。

  在具体实践中,番茄小说签约作家岑小沐曾在进行非遗题材创作时使用AI查阅背景资料,但发现部分内容存在虚构。“有些资料看起来很详细,实际上缺乏依据。”她表示,非遗类作品对细节准确性要求高,技术工具只能作为参考,真正可靠的信息仍需人工判断与核实。“越是写现实题材,越要小心内容的真实性,不能只看热闹和情节。”

  番茄小说签约作家白小葵则表示:“AI可以帮助作者整理情节,但无法预测灵感爆发的时刻。”她认为,写作中真正打动人的部分,往往来自创作者与素材之间的碰撞与磨合,而不是预设剧本。“那种修改过程中突然冒出来的转折,是AI模仿不了的。”

  阅文集团签约作家慈莲笙说:“生活中的巧合、情绪的波动、地域的气质,是AI 最难学习的部分,而这恰恰是文学最动人的力量。”在她看来,许多细节来自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现场体察,而不是技术逻辑的堆叠,“比如方言的情感温度、人物的行事节奏、地方文化的氛围感,这些都要靠人去写,靠人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