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到中国去》近日发布
情节依托两位奥地利医生抗战事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15
长篇小说《到中国去》近日发布。这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信出版集团推出的长篇小说。通过独特的叙事视角与深厚的历史底蕴,这部作品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回望抗战岁月的新窗口。
《到中国去》聚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地利医生罗森·菲尔和理查德·傅莱在纳粹迫害下,经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帮助逃往上海,后投身中国革命与抗战的真实故事。中信出版集团·大方《到中国去》编辑团队表示,选择在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一节点出版该书,正是因其深刻呼应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结。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作品通过国际友人的视角,让读者看到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紧密关联。”编辑团队介绍,两位医生在中国参与救治新四军伤患、建立卫生学校、研制青霉素等情节,既展现了中国抗战的艰难历程,也凸显了危难时刻中外人民互帮互助的精神。在当下回望这段历史,不仅是对和平的珍视,更彰显了人类面对共同挑战时命运与共的深刻内涵。
中信出版集团董事长陈炜告诉记者:“透过两位奥地利医生的经历和选择,我们重新体会到理想的力量、人性的温度,也懂得了和平的来之不易。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一段复杂而厚重的历史以文学的方式重现,让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更为立体、生动、可感。当下回望和致敬这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提醒我们,要始终珍视和平、守护正义。”
在众多抗战题材作品中,《到中国去》的独特性在于其聚焦“少为人知的国际参与者”。与侧重战役、将领的宏大叙事不同,该书以两位奥地利医生的个体经历为线索,用具体而微的视角展现抗战全貌。
“他们不是短暂访问,而是深度融入中国抗战进程,从盐城到延安,他们的足迹与中国革命的走向紧密相连。”编辑团队强调,作品中主要人物与情节均有历史原型,为强化历史关联性,出版社在书的勒口处专门附上人物原型简介,让读者在文学阅读中感受历史的厚重。这种“小切口、大视野”的叙事,既填补了公众对部分国际友人抗战事迹的认知空白,也让历史通过个体命运的起伏更显真实可感。
这部基于真实历史人物创作的作品如何平衡历史感与文学性?8月4日下午,在中信书店·北京三里屯店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学坐标——长篇小说《到中国去》新书发布暨创谈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梁鸿谈及阅读感受时说:“我在阅读过程中会被历史真实细节深深地抓住。小说情节可能只有几行,但对于读者来说,一个细节背后巨大的历史感会带来一种‘还活着’的生存压力和对人类命运的叹息。”这种历史与文学的交织,让作品既有史料的严谨性,又有文学的感染力。
谈及作品的现实意义,编辑团队认为,《到中国去》为当下公众尤其是年青一代了解抗战历史提供了新维度。“除了教科书上的经典叙事,那些鲜为人知的人物与细节,更能让年轻人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书中两位医生的故事,补充了抗战中国际主义精神的多元面向,让读者了解到中国抗战获得的广泛国际支持。
作者方丽娜分享创作心路历程时表示,10多年前偶然听到了两位奥地利医生的故事,深受触动,“80年前他们奔赴中国战场,与中华民族生死相依,并肩战斗,但他们的故事鲜为人知,我一定要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正是这份对历史细节的执着挖掘,让更多人得以了解这段被忽略的国际主义往事。
为让历史场景“可触可感”,该书宣传营销别出心裁,于8月4日和8月7日分别在上海(两位医生抵达中国的第一站)和北京举办新书发布会,通过“重回历史现场”的形式,拉近读者与历史的距离。编辑团队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在回望中致敬和平、人性与尊严,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