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为帆、科技为桨,数字音乐驶向新蓝海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14
中国数字音乐产业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与辉煌。早期,互联网兴起让音乐传播变得更加便捷,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盗版问题,冲击了传统唱片行业发展,使得音乐产业收入大幅下滑。创作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音乐人的创作热情受到抑制,整个行业陷入了困境。
随着国家对音乐行业版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用户版权意识的逐渐觉醒,数字音乐产业版权规范开始走上正轨。各大数字音乐平台纷纷崛起,通过与唱片公司合作,购买正版音乐版权,为用户提供合法的音乐收听和下载服务。这不仅让创作者获得了应有的回报,也为数字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深化版权价值挖掘 发展模式向质量效能型深度转型
我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历经四个关键阶段:
2000—2010年是兴起阶段。互联网普及初期,部分网站将CD内容转制成MP3供免费下载。随着网民数量攀升,数字音乐需求增长,专业网络音乐公司涌现,搭建音乐库,提供搜索、试听、下载及增值服务。
2010—2015年是成长阶段。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技术成熟,数字音乐向云端服务转型。在线音乐平台取代传统下载网站成为主流,实现随时随地播放音乐,并逐步培养用户付费习惯。同时,政府加强版权保护,为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016—2022年是高速发展阶段。2015年7月,国家版权局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16家服务商一个月内下线220余万首侵权作品。此后,国家持续打击侵权盗版,规范授权模式,推动行业自律,正版化水平显著提升,授权机制与平台运营模式不断优化,市场活力持续迸发。音乐流媒体付费订阅成为主流,直播、社交等新业态崛起,多业态融合加速,在数字文化领域渗透加深。
2023年至今则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国家版权局提出构建数字音乐版权良好生态。在政策指引下,数字音乐产业告别规模扩张,迈向高质量发展。
如今,数字音乐产业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版权价值挖掘为基础,推动发展模式向质量效能型深度转型,开启发展崭新篇章。
版权生态优化 内容精品化成为核心驱动力
过去10年,我国数字音乐产业飞速发展、深刻变革,取得诸多重要进展与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与文艺工作,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开创新局面。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数字音乐平台秉持正确价值导向,追求高质量发展,进步显著。
版权生态不断优化。10年间,版权环境改善,交易量上升,保护与交易体系愈发成熟。版权生态的优化带动音乐创作群体扩大,生产能力提升,创作水平提高,形成繁荣的生态循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10年来,数字音乐产业服务人民、保障文化消费的能力大幅提升。数字音乐作品数量与质量、创作者与用户规模及层次稳步提升,优质内容不断涌现,技术创新优化消费体验,用户黏性增强。产业边界不断拓展。数字音乐产业与其他产业跨界合作增多,拓展了产业链,为音乐知识产权保护、音乐教育、软硬件生产、音乐营销及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带来新机遇,融合发展日趋深入。
如今,数字音乐产业内涵、外延发生巨变,实现多元化发展,形成涵盖在线音乐、数字专辑、在线K歌、音乐短视频、音乐直播等众多业态的产业新版图。在笔者看来,中国数字音乐在政策引领和融合创新双轮驱动下,发展趋势较为明显。
内容精品化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过去以流量为导向的运营模式,正逐步让位于以内容品质为中心的新范式。高品质的音乐作品不仅是吸引用户的关键所在,更是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的核心要素。唯有源源不断地推出兼具品位、温度与深度的精品佳作,才能为数字音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推动产业迈向新的高度。
数字技术与互联网已成为引领音乐产业新一轮革命的核心力量。展望未来,5G技术的高速稳定、人工智能的智能创作与精准推荐、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沉浸式体验,将持续为产业变革注入强大动力,为数字音乐领域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创造无限可能。
互联网社交需求的增长,促使音乐在互动化、社交化、场景化中实现功能融合。数字音乐与其他领域的跨界融合持续深化,为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特别是数字音乐与影视、游戏的融合,不仅带动了影视作品和游戏的传播,并且还创造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和价值。
数字音乐与其他领域的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其传播方式愈发多样,传播范围不断拓展。凭借音乐语言天然的跨地域特性,我国数字音乐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让世界聆听中国音乐之美。
授权分配机制待优化 构建双轨运行机制
在现阶段,数字音乐产业发展依然面临不少挑战。比如,数字平台虽拓宽了音乐传播渠道,但音乐人收入依旧偏低,难以获得与传播效果相匹配的经济收益,这极大地打击了他们的创作积极性,不利于产业的持续创新。版权授权与分配机制待优化。当前数字音乐的版权授权与分配模式已难以契合产业发展需求,致使版权成本居高不下。这不仅压缩了企业在经营与创新上的投入,加剧了行业内卷竞争,还挤压了音乐人的生存空间,不利于产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抄袭侵权扰乱行业生态。抄袭(“洗歌”)行为屡禁不止,侵害了原创音乐人的权益,不利于良好版权生态的构建。行业基础设施存短板。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至关重要,而我国数字音乐产业尚未建成涵盖所有音乐作品信息的标准和基础数据库,制约了行业治理能力提升与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引发版权治理新挑战。人工智能技术为产业发展带来新动能,也引发版权新问题。如何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保障音乐版权人的权益,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更好应对数字时代的数字音乐产业版权新挑战,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数字音乐工作委员会推出《推动构建数字音乐版权良好生态的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包含了七大核心举措:优化授权机制,激发数字音乐市场的良性竞争活力,确保版权方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完善基础设施,致力于打造一个可信的数据平台,形成高效、规范的行业数据服务体系;建立协作机制,以实现数字音乐产品的公平合理定价为目标,维护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鼓励原创发展,严厉打击抄袭行为,为音乐创作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激发音乐产业的创新活力;构建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版权生态体系,为数字音乐产业的参与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与支持;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研究,开展相关标准的研制工作,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音乐领域的应用符合版权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行业培训与交流,通过举办研讨会、培训班等活动,提升行业整体的版权意识与保护水平,凝聚社会共识,共同推动数字音乐版权生态的优化与发展。
数字音乐产业的未来将构建于技术创新与全球协作的双轨之上。版权生态持续优化,AI与区块链技术推动确权、授权及维权机制向透明化、自动化演进。在“非独家授权”成主流、流媒体收入占全球69%的产业背景下,中国数字音乐将以版权为帆、科技为桨,驶向文化输出与商业价值共荣的新蓝海。
(作者系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数字音乐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