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澳合作让公众近距离感受版权魅力

作者:本报记者 徐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14

  “永庆坊·名家访谈”第十七期共话民间文艺作品版权保护转化路径。

  广州市荔湾区版权局 供图


  近日,在由广东省商务厅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招商投资促进局于澳门联合主办的2025粤澳名优商品展上,首次设立了荔枝湾涌展区。《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获悉,这是该展举办17年来首次以区(县)级为主题进行展示。

  在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部、广州市荔湾区版权局的指导下,荔枝湾涌展区以“岭南文化瑰宝、西关风情长卷”为核心,打造西关风情长廊,以荔湾民间文艺版权成果展示为主题,展现荔湾的独特文化魅力,彰显荔湾在文化传承与版权创新领域的深厚底蕴和强大影响力。


  充分展现民间文艺生动魅力


  2025粤澳名优商品展特设的国潮商品展区,以西关文化为灵感,精心打造“荔枝湾涌”西关风情长廊和“粤澳里72号”两大沉浸式特色体验空间。主办方将迷你版的永庆坊、上下九步行街、西关、恩宁路街景搬至展会现场,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推广大使、民间文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集中亮相。

  记者了解到,“荔枝湾涌”西关风情长廊与“粤澳里72号”体验空间通过场景复原与互动体验,再现广州西关文化精髓,汇集汉服、文创、香道、国风珠宝等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精品,成为整个展区最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其中,国潮商品展区的8个参展商中,5个来自荔湾或由荔湾区版权局推荐,充分体现荔湾区版权局在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试点工作中的推动作用。

  民间文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携“三雕一彩一绣”:牙雕/骨雕、玉雕、木雕、广彩、广绣,以及西村窑、万氏兄弟泥塑的精品力作及文创作品亮相荔枝湾涌展区。“通过授权使用及设计师跨界合作,将作品图案版权转化为文创产品或生活用品,释放版权价值、激发版权活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象牙雕刻代表性传承人张民辉对本次参展实现版权转化充满期待。

  展会期间,10余位民间文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广彩、广绣、骨雕、泥塑、木雕及西村窑陶瓷等民间文艺与非遗技艺,以工作坊形式向观众传授技艺,让公众近距离感受岭南文化魅力。


  通过版权授权实现价值最大化


  2024年9月,广州市荔湾区被选定为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之一,为岭南文化传承及荔湾版权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此次参展是荔湾区获评试点地区后首次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赴内地以外地区办展。

  荔枝湾涌展区不仅是一场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的碰撞,更集中展现荔湾文化传承与版权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一次从文化IP到商业价值的深度探索。展会现场,广州市荔湾区版权局与澳门展贸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穗澳两地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发展将开启更紧密合作。

  由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部主办的“永庆坊·名家访谈”第十七期在展会期间举办。活动以“非遗双城记:版权赋能下的西关织锦与葡韵遗珍”为主题,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彩代表性传承人翟惠玲、广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新元、澳门民俗文化大师胡国年共话民间文艺作品版权转化路径。

  翟惠玲以广彩数字藏品为例,详细阐述版权交易为传统技艺带来的变革。“数字技术不是对传统的威胁,而是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姿态的工具。”她认为,澳门国际化平台为广彩数字藏品的跨境交易提供了便利,未来计划与澳门合作开发“广彩+葡瓷”系列数字产品。

  “作品登记不仅保护了我们的创意成果,更为民间文艺和非遗作品赋予商业价值,让传统技艺真正走进现代生活。”王新元以广绣手提包、丝巾等跨界产品为例,分享版权如何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商业活力。“我们正用一针一线,绣出它们的当代价值。”王新元说。

  胡国年从澳门视角出发,分析土生葡人文化的版权开发现状。“我们正尝试将土生葡语话剧、澳门民俗故事进行IP化开发,通过版权授权实现文化价值最大化。”他建议,穗澳两地共建版权数据库,为创作者提供更便捷的授权服务。

  此外,广州市荔湾区版权局现场聘任胡国年为“荔湾区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推广大使”。胡国年表示,期待通过穗澳合作探索具有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的民间文艺保护与创新发展之路,持续推进大湾区文化交流与版权合作。